慢性骨髓炎的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病史采集需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既往病史;临床表现有局部长期不愈合伤口、窦道、分泌物、死骨等及全身症状;影像学检查中X线早期可能无异常,后期有骨质改变,CT对骨质破坏等显示更清,MRI利于早期诊断;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急性发作期可异常,CRP、ESR活动期升高,窦道分泌物培养助选抗生素。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下可能有不同诱因,如男性从事重体力劳动时外伤风险相对高,可能增加慢性骨髓炎发生几率。
生活方式:有外伤史者,尤其是开放性骨折、骨折术后等情况,易引发感染进而发展为慢性骨髓炎;长期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细菌感染,且感染后不易控制,易发展为慢性骨髓炎。
病史:详细询问患者既往有无骨髓炎病史、外伤史、手术史、感染性疾病史(如结核等)。既往有骨髓炎发作史者,再次出现相关症状时需高度怀疑慢性骨髓炎复发;有长期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出现骨相关感染症状,要考虑糖尿病相关慢性骨髓炎可能。
临床表现观察
局部表现:慢性骨髓炎患者局部多有长期不愈合的伤口,可有窦道形成,窦道内可流出脓性分泌物,有时可见死骨排出。局部皮肤可出现色素沉着、瘢痕形成,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病变部位可触及硬块。不同年龄患者局部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慢性骨髓炎可能影响骨骼生长发育,导致肢体短缩、畸形等;成人慢性骨髓炎局部症状相对局限,但长期不愈也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全身表现:部分慢性骨髓炎患者全身症状不明显,仅在急性发作期可有低热、乏力等全身表现。但对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时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全身症状,如高热、寒战等。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见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反应,死骨形成等。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期,X线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慢性骨髓炎可能出现骨皮质变薄、骨干增粗等表现。
CT检查:CT对于骨质破坏、死骨及脓肿的显示较X线更为清晰,能更准确地判断骨质病变的范围、程度,尤其是对于复杂解剖部位的慢性骨髓炎诊断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MRI在慢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断中具有优势,能早期发现骨髓内的炎性改变,显示软组织炎症范围,对于判断骨髓水肿、脓肿形成等情况敏感,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不同年龄患者的MRI表现基本一致,但儿童骨骼发育过程中MRI信号变化需结合年龄特点综合判断。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慢性骨髓炎患者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在急性发作期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儿童血常规变化需结合儿童正常血常规范围判断,儿童正常白细胞计数较成人稍高,需注意与成人正常范围区别。
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在慢性骨髓炎活动期可升高,CRP和ESR的变化可作为病情活动度的监测指标。但需注意,一些非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导致CRP和ESR升高,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病原学检查:从窦道分泌物中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有助于明确病原菌,指导抗生素的选择。儿童进行病原学检查时需注意标本采集的规范性,避免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