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踝关节脱位有明确外伤史,运动、交通等致伤常见,青少年运动爱好者等易患,有既往损伤史者风险高;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畸形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影像学检查中X线可初步筛查,CT能更清晰显示细微结构;结合外伤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所见的位置关系异常可明确诊断,需考虑不同人群对诊断的影响。
一、病史与受伤机制
外踝关节脱位通常有明确的外伤史,多为足部处于内翻、内收位时受到外翻、外展的暴力作用所致,常见于运动损伤(如篮球、足球运动中足部被碰撞等)、交通事故等情况。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发生外踝脱位的受伤机制可能因生活方式不同而有差异,例如青少年运动爱好者因运动强度大、动作幅度大易发生此类损伤;女性可能因穿着不合适的鞋子(如高跟鞋)增加行走时足部不稳导致受伤风险。有踝关节既往损伤病史的人群再次发生外踝脱位的风险更高。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受伤部位疼痛明显,局部肿胀较快,随着时间推移肿胀会逐渐加重,可伴有淤血斑。患者常因疼痛而不敢活动受伤的踝关节,行走困难。不同年龄人群对疼痛的耐受和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表达不清而表现为哭闹、拒绝使用受伤下肢等;成年人则能较明确表述疼痛程度和部位。
患侧踝关节外观异常,可见外踝处明显畸形,正常的踝关节解剖结构改变,患侧踝关节相对于健侧有明显的位置偏移。
2.体征
压痛:外踝及周围组织有明显压痛,按压时疼痛加剧。
关节稳定性检查:可通过应力试验来评估关节稳定性,如距骨倾斜试验等。正常情况下踝关节有一定的稳定性,外踝脱位时进行应力试验可发现踝关节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出现异常的活动度。例如距骨倾斜试验时,患侧踝关节相对于健侧倾斜角度增大。
三、影像学检查标准
1.X线检查
正位片:可观察到踝关节的关节间隙是否对称,外踝与距骨、内踝的相对位置关系。正常情况下外踝与距骨、内踝构成的关节间隙是对称的,外踝脱位时正位片可见外踝与距骨的关系异常,关节间隙不等宽等情况。
侧位片:能显示踝关节的前后关系,外踝脱位时侧位片可发现距骨相对于胫骨的位置异常,正常距骨在胫骨的前、后关系有一定的正常范围,脱位时会超出该范围。X线检查是初步筛查外踝关节脱位的常用方法,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拍摄X线片时需根据其配合程度等进行适当的固定和摆位,但基本的影像学判断标准是一致的。
2.CT检查
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踝关节的细微结构,对于X线检查难以明确的微小脱位或合并的骨折等情况有更好的诊断价值。通过CT的冠状位、矢状位等多平面重建,可以准确观察外踝与距骨、内踝的三维结构关系,明确脱位的具体类型和程度,例如是否存在外踝的骨折脱位等复杂情况,能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四、诊断标准综合判定
结合患者明确的外伤史、典型的临床表现(疼痛、肿胀、畸形等)以及影像学检查(X线、CT等)所见的外踝与距骨、内踝的位置关系异常,即可明确外踝关节脱位的诊断。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对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的影响,例如儿童可能因外伤后表现不典型需要更仔细的体格检查和影像学复查;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伤口愈合等情况可能会影响后续治疗,但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上述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来确定外踝关节脱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