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包括期待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期待治疗适用于轻度无症状且接近绝经的女性;药物治疗有非甾体抗炎药、口服避孕药、孕激素、孕激素受体拮抗剂、GnRH-a等,各有适用情况及注意事项;手术治疗分保守性、半根治性、根治性手术,分别适用于不同生育要求及病情的患者,且各手术有相应特点及后续影响。
一、期待治疗
对于轻度无症状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选择期待治疗。一般是定期随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大、接近绝经的女性,因为绝经后异位的子宫内膜病灶有可能自然萎缩。例如,一些接近50岁的女性,若无明显症状且病变较轻,可先不进行积极的药物或手术治疗,而是每3-6个月进行一次妇科检查及相关影像学检查等,了解病情有无进展。
二、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适用于轻度痛经但暂无生育要求的患者。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疼痛。常见的如布洛芬等,能缓解痛经等症状,但长期使用需注意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时需谨慎,可能需要同时采取保护胃黏膜的措施。
口服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使子宫内膜萎缩,减少异位病灶的活性。适用于有避孕需求且痛经明显的患者。一般规律服用,可有效缓解症状。但对于有严重肝病、血栓病史等特殊情况的女性则不适用,因为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等风险。
孕激素:如甲羟孕酮等,可使子宫内膜蜕膜化和萎缩,从而控制病情。适用于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使用过程中需关注患者的肝肾功能等,因为药物需要经过肝肾代谢,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权衡利弊。
孕激素受体拮抗剂:如米非司酮,能竞争性结合孕激素受体,使子宫内膜腺体萎缩,抑制异位病灶生长。但使用时要注意其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尤其是对月经周期的干扰等,对于有内分泌疾病的患者需谨慎。
GnRH-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通过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导致卵巢激素水平明显下降,出现暂时性闭经,使异位内膜萎缩。适用于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或术前缩小病灶。但长期使用会引起低雌激素症状,如潮热、阴道干燥、骨质疏松等。对于有骨质疏松风险的女性,如绝经前期、本身有骨质疏松倾向等情况,使用时可考虑同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以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三、手术治疗
保守性手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手术尽量切除病灶,保留子宫、卵巢等正常组织。例如,对于年轻且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女性,通过腹腔镜手术切除可见的异位病灶,但术后有复发的可能。术后需密切随访,鼓励患者尽早妊娠,因为妊娠本身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半根治性手术:适用于无生育要求、症状明显且病变较重的近绝经期女性。切除子宫,但保留一侧或双侧卵巢。这种手术可以缓解症状,但要考虑卵巢功能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如雌激素水平下降带来的一系列不适等。对于接近绝经年龄的女性,卵巢功能本身也在衰退,相对影响可能小一些,但仍需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等。
根治性手术:适用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且病情严重的患者。切除子宫、双侧附件以及所有可见的异位病灶。术后患者失去生育能力,且雌激素水平骤降,需补充雌激素来缓解相关症状。对于老年女性,身体状况相对复杂,手术风险等需要充分评估,术后的激素补充治疗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