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手足口病需从多方面入手,适龄儿童应按程序接种EV71灭活疫苗;要勤洗手、保持个人物品清洁;室内要通风,少带儿童去人群密集场所;注意饮食卫生,保证食物和饮用水安全;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健康状况,儿童确诊后及时隔离。
一、接种疫苗
1.适龄儿童接种:6月龄-5岁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是预防EV71感染所致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建议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基础免疫程序,1岁半时接种加强针,可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的发生风险,该疫苗对于不同性别、不同生活方式的儿童均有保护作用,有手足口病病史或家族史的儿童更应及时接种。
二、注意个人卫生
1.勤洗手: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应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尤其是在接触口鼻前、进食前、便后、处理生鲜物品后等情况时。使用肥皂或含有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洗手,洗手时间应不少于20秒,对于低龄儿童,家长应帮助其养成正确的洗手习惯,这有助于减少肠道病毒等病原体的传播。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洗手方式可能需要家长辅助调整,但核心是要保证手部清洁。
2.保持个人物品清洁:儿童的玩具、餐具、被褥等个人物品要定期清洁和消毒。玩具可以用肥皂水清洗,然后在阳光下暴晒;餐具每次使用后要及时清洗,并用开水烫洗或放入消毒柜消毒;被褥要经常晾晒,保持干燥清洁,这样可以减少病毒在物品上的存活时间,降低感染风险。
三、环境卫生管理
1.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应开窗通风数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尤其是在人员密集的家庭环境中,良好的通风可以稀释空气中的病毒浓度,减少感染机会。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居住环境,都应保证通风良好,比如婴幼儿的卧室也要定期开窗通风。
2.公共场所防护:尽量少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商场、超市、游乐场等。如果必须前往,要注意与其他人员保持一定距离,避免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在公共场所,儿童的手不要随意触摸口鼻,回家后要及时洗手。
四、饮食卫生
1.食物处理:给儿童准备的食物要新鲜、干净,避免食用变质的食物。水果要清洗干净后再给儿童食用,最好去皮后给婴幼儿食用。对于生鲜肉类和蛋类,要确保煮熟煮透,以杀死可能存在的病原体。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饮食结构有所不同,但都要遵循饮食卫生原则,比如婴儿的辅食要保证原材料的新鲜和制作过程的卫生。
2.饮用水安全:确保儿童饮用的水安全,对于婴幼儿,要选择合格的配方奶粉或干净的饮用水。如果是饮用自来水,要保证水源安全,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对饮用水进行煮沸等处理后再给儿童饮用,防止因水源污染导致肠道病毒感染引发手足口病。
五、密切关注健康状况
1.儿童健康监测: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健康状况,尤其是6月龄-5岁的儿童。每天观察儿童的手部、足部、口腔等部位是否有皮疹、疱疹等症状,同时注意儿童是否有发热、咳嗽、流涕等不适表现。如果发现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并做好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对于有基础病史的儿童,如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更要加强健康监测,一旦出现异常要尽快就医。
2.及时隔离:如果儿童被确诊为手足口病,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隔离时间一般为发病后2周左右,避免将病毒传播给其他儿童。在隔离期间,要为患儿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做好护理工作,如保持皮肤清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