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膀胱炎的诊断涉及病史采集、症状观察、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病史采集需了解患者基本信息、生活方式、既往病史等;症状观察可见尿频、尿急、尿痛等典型症状;实验室检查包括尿液常规检查(外观混浊、镜检白细胞增多及可能发现霉菌菌丝或孢子)和尿液真菌学检查(涂片镜检见霉菌孢子及菌丝、真菌培养出霉菌菌种);影像学检查中超声检查可排除其他结构性病变,CT检查在怀疑有其他复杂病变时考虑。
一、病史采集
1.一般情况
了解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霉菌性膀胱炎的发生风险及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例如,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尿道短而直,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包括霉菌性膀胱炎;儿童患者可能有免疫力相对低下或有长期使用抗生素等情况需重点询问。
询问患者生活方式相关信息,如是否有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史,因为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阴道及尿道等部位的正常菌群平衡,增加霉菌感染机会;是否有糖尿病病史,糖尿病患者血糖高利于霉菌生长繁殖,易引发霉菌性膀胱炎;是否有长期留置导尿管等侵入性操作史,留置导尿管会破坏尿道黏膜屏障,为霉菌侵入泌尿系统创造条件。
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如是否有免疫系统疾病史,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患者对霉菌的抵御能力减弱,容易发生霉菌性膀胱炎。
二、症状观察
1.典型症状
霉菌性膀胱炎患者常见的症状有尿频、尿急、尿痛,不过霉菌性膀胱炎引起的尿痛相对其他细菌感染可能症状表现有所不同,尿痛程度可能相对较轻但有尿道灼热感等不适;还可能出现排尿困难,尿液可呈混浊状,部分患者可能有下腹部隐痛不适等症状。儿童患者可能表述不清,需观察其是否有频繁抓挠会阴部、哭闹不安等表现来辅助判断。
三、实验室检查
1.尿液常规检查
外观:霉菌性膀胱炎患者尿液可呈混浊状,这是因为尿液中存在霉菌菌丝、脱落的上皮细胞等成分。
显微镜检查:镜下可见白细胞增多,一般白细胞计数会高于正常范围,同时可能发现霉菌菌丝或孢子,这是诊断霉菌性膀胱炎的重要线索之一。但需要注意与其他感染相鉴别,比如细菌感染时也会有白细胞增多,但一般不会有霉菌菌丝或孢子。
2.尿液真菌学检查
涂片镜检:取清洁中段尿离心后取沉渣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若发现革兰氏阳性、圆形或卵圆形的霉菌孢子及菌丝,有助于诊断霉菌性膀胱炎。但涂片镜检的阳性率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尿液中霉菌数量等。
真菌培养:将尿液接种于真菌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若培养出念珠菌等霉菌菌种,可明确诊断为霉菌性膀胱炎,并且通过培养还可以进行药敏试验,为后续可能的抗真菌治疗提供参考。不过真菌培养需要一定时间,一般需要2-3天才能出结果。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霉菌性膀胱炎患者超声检查一般无特异性的典型表现,但可以用于排除泌尿系统其他结构性病变,如是否存在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检查相对无创,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通过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膀胱壁的厚度等情况,若有霉菌性膀胱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膀胱壁轻度增厚等非特异性表现。
2.CT检查
一般不作为霉菌性膀胱炎的首选检查方法,但在怀疑有泌尿系统其他复杂病变,如合并泌尿系统占位性病变等情况时可考虑进行CT检查。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泌尿系统的结构,对于判断是否存在其他异常情况有一定帮助,但对于霉菌性膀胱炎的直接诊断价值不如尿液检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