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的病因包括感染因素(细菌、病毒感染可致炎症刺激引发)、膀胱黏膜长期刺激因素(结石、导管刺激致黏膜损伤炎症)及其他因素(梗阻因素致尿液潴留刺激、盆腔放疗损伤黏膜等)。
一、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泌尿系统的细菌感染可能是腺性膀胱炎的病因之一。例如大肠埃希菌等常见致病菌,它们可通过逆行感染等途径侵入膀胱黏膜,引发炎症反应,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腺性膀胱炎的发生。有研究表明,反复的尿路感染病史会增加腺性膀胱炎的发病风险,因为细菌在膀胱内持续存在,不断刺激膀胱黏膜上皮,促使其发生病理改变。对于儿童患者,如果存在泌尿系统的先天性畸形等情况,更容易导致细菌定植,进而增加感染相关腺性膀胱炎的发生几率;而成年女性由于尿道短等生理特点,相对男性更易发生尿路感染,也是腺性膀胱炎的高发人群之一。
2.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与腺性膀胱炎有关。例如疱疹病毒等,病毒感染后在膀胱组织内复制,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膀胱黏膜的炎症损伤,逐步发展可能引发腺性膀胱炎。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如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的侵袭,从而增加了腺性膀胱炎的发病可能性。
二、膀胱黏膜长期刺激因素
1.结石刺激:膀胱结石可长期摩擦膀胱黏膜,导致膀胱黏膜的损伤和慢性炎症。结石表面不光滑,不断刺激膀胱黏膜上皮,使得上皮细胞发生增生、化生等病理改变,进而引发腺性膀胱炎。对于有膀胱结石病史的患者,尤其是长期存在结石未得到有效治疗的情况,腺性膀胱炎的发病风险明显升高。在儿童中,如果存在膀胱结石,可能与先天性尿路畸形、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需要关注相关病因并及时处理;成年患者则可能与饮食、代谢等多种因素相关,结石刺激是其中重要的致病环节。
2.导管刺激: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导尿管会对膀胱黏膜造成持续的机械性刺激,同时还可能导致局部的细菌定植,引发炎症反应。留置导尿管的时间越长,发生腺性膀胱炎的几率越高。对于需要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如神经源性膀胱等疾病的患者,要特别注意加强膀胱护理,减少导尿管相关的膀胱黏膜刺激,降低腺性膀胱炎的发病风险。在儿童患者中,如果因病情需要留置导尿管,更要密切观察膀胱黏膜情况,因为儿童的膀胱黏膜相对娇嫩,更容易受到损伤。
三、其他因素
1.梗阻因素:下尿路梗阻,如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可导致尿液排出不畅,膀胱内尿液潴留,使膀胱黏膜长期处于尿液的高浓度环境中,并且容易滋生细菌,进而引发炎症反应。长期的尿液潴留还会改变膀胱内的压力和化学环境,促使膀胱黏膜上皮发生病理改变,增加腺性膀胱炎的发病风险。对于患有前列腺增生的中老年男性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由此引发的下尿路梗阻也会相应增加腺性膀胱炎的发病可能;而尿道狭窄的患者,无论是先天性还是后天性的,都可能因为尿液引流不畅导致膀胱黏膜受到不良刺激。
2.盆腔放疗:接受盆腔部位放疗的患者,放疗会损伤膀胱黏膜细胞,导致黏膜的修复过程中出现异常的上皮化生等改变,进而增加腺性膀胱炎的发病风险。在接受盆腔放疗治疗恶性肿瘤的患者中,需要密切关注膀胱的不良反应,因为放疗引起的膀胱黏膜损伤是导致腺性膀胱炎的一个重要医源性因素。对于儿童患者如果因疾病需要接受盆腔放疗,由于儿童的组织对放疗更为敏感,更要谨慎评估放疗相关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护和监测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