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骶骨骨折治疗分保守和手术及康复。无明显移位选保守,卧床4-6周、对症治疗;移位明显等情况选手术,如切开复位内固定;康复分早期和后期,早期肌肉等长收缩、调整体位,后期逐步增活动量、康复评定。
一、保守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无明显移位的第五骶骨骨折,多采用保守治疗。一般来说,若骨折断端移位较小,不影响骨盆环的稳定性,可选择保守治疗。比如一些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或者骨折移位不明显时,常采用保守治疗。
2.具体措施
卧床休息: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卧床时间通常为4-6周左右。卧床时要注意姿势,一般采取仰卧位,可在腰部下方垫薄枕,以保持腰椎的生理曲度,减轻骨折部位的压力。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仍需遵循卧床休息的原则,卧床时间可能相对较短,但也需根据具体骨折情况而定。
对症治疗:如果患者疼痛较为明显,可以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但需注意儿童应避免使用不适合的止痛药物。同时,可以进行局部的理疗,如红外线照射等,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骨折的愈合。理疗的频率一般为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
二、手术治疗
1.适用情况
骨折明显移位:当第五骶骨骨折断端移位明显,影响骨盆环的稳定性,或者骨折块压迫周围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例如,骨折移位导致患者出现会阴部感觉异常、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神经受压症状时,应及时手术。
伴有其他损伤:如果第五骶骨骨折同时伴有骨盆其他部位的严重骨折、脱位,或者合并有腹腔脏器损伤等情况,也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比如合并有膀胱破裂等腹腔脏器损伤时,需要在处理腹腔脏器损伤的同时,对骶骨骨折进行手术固定。
2.手术方式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手术切开暴露骨折部位,将移位的骨折断端复位,然后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进行固定。这种手术方式能够较好地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促进骨折愈合。但手术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感染、出血等,对于老年患者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更高,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
肌肉锻炼:在骨折固定后,患者就可以开始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例如,进行腿部肌肉的收缩舒张练习,每日多次,每次持续数秒,然后放松。这样可以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以帮助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但活动要轻柔,避免引起疼痛和再次损伤。
体位调整:卧床期间,要定期调整体位,防止压疮的发生,可以每2-3小时翻身一次。同时,要注意保持肢体的功能位,对于骶骨骨折患者,一般仰卧位时保持髋关节和膝关节微屈,侧卧时保持脊柱在一条直线上。
2.后期康复
逐步增加活动量: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后(一般需要8-12周左右,具体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而定),可以逐步增加活动量。开始时可以进行短时间的行走练习,然后逐渐增加行走的时间和距离。在进行康复锻炼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对于儿童患者,康复锻炼的进度要根据其生长发育情况和骨折愈合情况适当调整,一般在骨折愈合后,先从轻度的活动开始,逐渐增加活动强度。
康复评定:在康复过程中,要定期进行康复评定,包括骨折愈合情况、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等。根据康复评定的结果,调整康复治疗方案。例如,如果发现患者的肌肉力量恢复不理想,可以增加相应的康复训练项目,如进行抗阻训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