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骨折能否评残取决于骨折恢复后的功能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工伤评残依《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人身损害评残按《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标准,年龄、骨折类型与治疗方式、术后康复情况等都会影响评残,需专业医学鉴定机构综合多方面评定,不能一概而论。
一、评残相关评定标准依据
1.工伤评残情况
在工伤认定中,依据《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标准。如果肱骨骨折经过治疗后,存在上肢重要神经损伤,遗留相应肌群肌力减退;或者骨折导致上肢关节功能障碍等情况,可能会影响劳动能力评定从而涉及评残。例如,若肱骨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导致手腕下垂等功能障碍,影响手部精细动作及上肢基本活动功能,就有可能达到一定的伤残等级。不同的骨折严重程度、治疗后遗留的功能障碍程度对应不同的伤残等级,从十级到一级不等。
2.人身损害评残情况
按照《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标准,肱骨骨折后如果造成上肢功能丧失程度不同会影响评残。比如,单纯的肱骨骨折经过规范治疗后恢复良好,上肢功能未受明显影响,可能不构成伤残;但如果骨折导致上肢关节活动受限,如肩关节、肘关节活动度严重下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上肢活动,像穿衣、持物等基本功能受限时,就可能评定为相应伤残等级。一般来说,轻度的肱骨骨折愈合后对功能影响不大可能不评残,而严重影响上肢功能的肱骨骨折可能会评定为较低等级的伤残,如十级伤残等,但具体要根据专业鉴定机构依据详细的检查和功能评估来判定。
二、影响评残的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
对于儿童肱骨骨折,儿童骨骼具有生长潜力,骨折后的恢复情况与成人有所不同。如果是儿童肱骨骨折,经过恰当治疗后,大多数儿童的骨折能够较好恢复,且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会弥补部分功能影响,相对成人来说可能评残概率相对低一些,但如果骨折非常严重,影响到骨骺等重要结构,导致生长发育受到严重阻碍,进而明显影响上肢功能时,也可能会涉及评残。而对于老年人,本身骨骼质量下降,骨折愈合相对较慢,且容易合并骨质疏松等情况,肱骨骨折后可能更容易遗留功能障碍,如关节僵硬等,从而增加评残的可能性。
2.骨折类型与治疗方式
肱骨骨折有多种类型,如横形骨折、斜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粉碎性骨折通常损伤更严重,治疗难度大,术后遗留功能障碍的风险相对较高。治疗方式也会影响评残,如果是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等,若后期出现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情况,导致上肢功能明显受限,则更可能评残;如果是手术治疗,手术是否成功,如骨折复位是否良好、内固定是否稳定等,都会影响骨折恢复后的功能情况,从而影响评残结果。例如,手术复位良好,骨折顺利愈合,上肢功能恢复佳,则评残可能性小;若手术复位不佳,骨折畸形愈合,导致上肢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则评残可能性增大。
3.术后康复情况
术后康复训练是否及时、规范对肱骨骨折后上肢功能恢复至关重要。如果康复训练不及时或方法不当,容易导致上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上肢功能,进而影响评残。比如,术后没有按照康复计划进行有效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肌肉力量训练,会使肩关节、肘关节活动度下降,影响上肢的正常功能,这种情况下就更有可能评残。而规范、积极的康复训练有助于最大程度恢复上肢功能,降低评残概率。
总之,肱骨骨折是否能够评残需要由专业的医学鉴定机构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治疗情况以及恢复后的功能状况等多方面综合评定,不能一概而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