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积水的病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膀胱输尿管反流)、后天性因素(如尿路结石、泌尿系统肿瘤、腹腔或盆腔疾病压迫、泌尿系统感染)及其他因素(如神经源性膀胱、妊娠),不同病因导致尿液排出受阻,影响肾脏功能。
一、先天性因素
1.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
这是儿童肾积水较为常见的先天性原因。胚胎发育过程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的肌层发育异常,导致该部位狭窄,使尿液从肾盂流入输尿管受阻。例如,在胚胎期输尿管芽与生后肾组织的连接发育出现障碍,就可能引起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从而引发肾积水。这种情况在男性患儿中相对多见,可单侧发病也可双侧发病。
2.膀胱输尿管反流
由于先天性膀胱输尿管连接部活瓣功能异常等原因,导致尿液从膀胱反流至输尿管甚至肾盂,引起肾积水。婴幼儿时期膀胱输尿管反流较为常见,这与婴幼儿输尿管壁内段较短、开口位置异常等解剖特点有关。当膀胱排尿时,尿液反流会使肾盂内压力升高,长期可导致肾积水,影响肾脏功能。
二、后天性因素
1.尿路结石
尿路结石可发生在肾、输尿管、膀胱等部位。当结石位于输尿管时,可引起输尿管梗阻,导致上方的肾盂尿液排出受阻,进而引发肾积水。例如,草酸钙结石、尿酸结石等都可能造成这种情况。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发生尿路结石,饮食因素、代谢异常等都可能是结石形成的原因。比如,长期摄入高钙、高嘌呤食物的人群,患尿路结石的风险相对较高。
2.泌尿系统肿瘤
肾脏、输尿管、膀胱等部位的肿瘤都可能导致尿路梗阻从而引起肾积水。例如,肾盂癌可生长在肾盂内,逐渐阻塞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或输尿管,使尿液排出不畅;膀胱肿瘤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能阻塞输尿管开口,导致肾积水。肿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等。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泌尿系统肿瘤,但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
3.腹腔或盆腔疾病的压迫
例如,肠道的良恶性肿瘤、腹膜后纤维化等疾病可能压迫输尿管,导致输尿管梗阻,引起肾积水。女性患者如果存在盆腔的子宫肌瘤等疾病,也可能压迫输尿管。腹膜后纤维化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疾病,可导致腹膜后组织纤维化,包裹和压迫输尿管,进而影响尿液的正常排出。不同病因导致的腹腔或盆腔疾病对输尿管的压迫情况不同,需要根据具体疾病进行分析。
4.泌尿系统感染
严重的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结核等,可能引起输尿管狭窄等病变,从而导致肾积水。肾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结核杆菌可破坏肾脏组织和输尿管,导致输尿管粘连、狭窄,使尿液引流不畅。泌尿系统感染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不注意个人卫生、机体免疫力低下等都可能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
三、其他因素
1.神经源性膀胱
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如脊髓损伤、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导致膀胱功能障碍,尿液不能正常从膀胱排出,出现尿潴留,进而反流至肾盂引起肾积水。神经源性膀胱在脊髓损伤患者中较为常见,脊髓损伤可影响神经对膀胱的控制,使膀胱不能正常收缩排尿。不同原因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对肾脏功能的影响程度不同,需要针对神经系统病变进行相应的治疗和膀胱功能的管理。
2.妊娠
女性在妊娠期间,增大的子宫可能压迫输尿管,尤其是右侧输尿管,导致尿液排出受阻,引起肾积水。这是一种生理性的肾积水,一般在妊娠中晚期较为明显。随着妊娠结束,子宫恢复正常大小,肾积水通常会逐渐缓解。但在妊娠期间需要密切监测肾脏功能,因为严重的肾积水可能对孕妇和胎儿产生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