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息肉与子宫肌瘤在定义病理、临床表现、检查鉴别和治疗方式上有差异。子宫息肉是内膜过度生长由腺体间质血管组成,可无症状或有经量多等表现,超声等可检,无症状小息肉可观察,有症状需手术;子宫肌瘤是平滑肌及结缔组织增生的良性肿瘤,症状与部位大小等相关,超声等可检,无症状观察,有症状可药物或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治疗选择有别。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1.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所致,由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可单发或多发,息肉根部可在宫腔内,也可突出于宫颈口外。其形成可能与雌激素水平过高、长期炎症刺激等有关。
2.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多为球形实质性肿瘤,可生长在子宫肌层内、浆膜下或黏膜下等不同部位,其发生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性激素水平、干细胞功能失调等相关。
二、临床表现差异
1.子宫息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阴道不规则流血等,若息肉位于宫颈口,还可能出现阴道口肿物脱出,尤其在绝经后女性,阴道流血需警惕息肉可能。对于年轻女性,长期月经量多可能导致贫血,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表现。
2.子宫肌瘤:症状与肌瘤部位、大小和有无变性相关,常见症状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这是由于肌瘤使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并影响子宫收缩等;腹部可触及肿物,尤其是浆膜下肌瘤较大时;压迫症状,如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导致便秘等;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不同年龄女性患子宫肌瘤后的表现可能因激素水平不同而有差异,比如育龄期女性可能更关注月经改变对生育的影响,而围绝经期女性则更在意肌瘤是否会随激素水平下降而缩小等情况。
三、影像学及其他检查鉴别
1.超声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子宫息肉在超声下表现为宫腔内低回声或等回声团,边界清晰,有的可看到蒂部;子宫肌瘤超声表现为子宫肌层内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可根据肌瘤与子宫肌层的关系分为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等不同类型。
2.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内情况,能明确子宫息肉的位置、大小、数量等,还可同时进行息肉摘除;对于子宫肌瘤,宫腔镜可观察到黏膜下肌瘤的情况,但对于肌壁间和浆膜下肌瘤主要靠超声等其他检查辅助诊断。
3.磁共振成像(MRI):对肌瘤内部结构显示更清晰,能准确判断肌瘤大小、数目、位置等,尤其对诊断子宫黏膜下肌瘤、鉴别肌瘤与其他子宫病变有较高价值,不过一般在超声和宫腔镜等初步检查后,根据需要选择是否进行MRI检查。
四、治疗方式区别
1.子宫息肉:对于无症状的小息肉,可暂时观察,定期复查;有症状的息肉通常需手术治疗,如宫腔镜下息肉摘除术,手术相对简单,术后复发率有一定可能性,尤其是年轻、有生育需求且雌激素水平高的女性,需注意术后随访。
2.子宫肌瘤: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生育要求以及肌瘤的类型、大小等综合考虑。无症状的肌瘤一般定期随访观察;有症状者可考虑药物治疗,如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缩小肌瘤体积,为手术创造条件或缓解症状;手术治疗包括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等,肌瘤切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子宫切除术适用于无生育需求、症状严重或疑有恶变的患者。不同年龄患者在治疗选择上有差异,年轻患者更倾向于保留子宫的治疗方式以维持生育等功能,而接近绝经年龄的患者若症状不严重可考虑随访观察,等待自然绝经后肌瘤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