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是风团样皮疹为主、发病机制多与Ⅰ型超敏反应有关、病程有急慢性之分、治疗需找诱因用抗组胺药严重者抢救的皮肤病;湿疹是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皮疹多形性易反复发作、好发部位多样、病程慢性、治疗分分期用药且要注意不同人群特点的皮肤病,两者在多方面有明显区别,需准确诊断治疗。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病因复杂,内在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内分泌失调、感染、新陈代谢障碍等,外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外界刺激如日光、寒冷、干燥、炎热、热水烫洗以及各种动物皮毛、植物、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等均可诱发。
皮疹特点
荨麻疹:风团为隆起于皮肤、黏膜表面的局限性水肿团块,大小不一,形态多样,颜色可呈淡红色或苍白色,周围常有红晕,皮疹发生突然,此起彼伏,消退后一般不留痕迹。
湿疹:急性期皮疹多形性,常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搔抓后糜烂、渗出明显;亚急性期红肿及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痂、脱屑;慢性期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常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
好发部位
荨麻疹: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包括皮肤黏膜,如胃肠道黏膜受累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喉头黏膜受累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湿疹: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多对称分布,常见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严重时可弥漫全身。
病程与转归
荨麻疹:急性荨麻疹病程一般在6周以内,多数患者能找到明确诱因,去除诱因后可较快痊愈;慢性荨麻疹病程超过6周,易反复发作,诱因较难明确。
湿疹: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可由急性或亚急性湿疹迁延而来,也可一开始就表现为慢性湿疹,病情时轻时重,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患者自身的皮肤护理、生活环境、饮食等,儿童患者由于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且搔抓等行为更频繁,湿疹容易反复发作且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需特别注意皮肤保湿等护理;老年患者皮肤老化,自身修复能力下降,湿疹病程可能更长,且易因皮肤干燥等问题加重病情。
治疗原则
荨麻疹:首先应寻找并去除诱因,药物治疗主要选用抗组胺药物,如第二代非镇静或低镇静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能有效缓解瘙痒和风团症状。对于病情严重,伴有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等严重症状的患者,需立即使用肾上腺素等抢救治疗。
湿疹:治疗目的是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控制病情,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应避免各种可疑致病因素,发病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食物及饮酒,避免过度洗烫。根据病情分期选择合适的药物,急性期无渗出或渗出不多时可用糖皮质激素霜剂,渗出多时可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为防止和控制继发感染可加用抗生素;慢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硬膏、乳剂或酊剂等,也可选用非糖皮质激素抗炎药物,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儿童湿疹患者由于皮肤薄嫩,应选择弱效或中效糖皮质激素制剂,且要注意药物的局部刺激等不良反应;老年湿疹患者皮肤干燥,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需加强皮肤保湿护理,可使用合适的保湿剂保持皮肤水分。
总之,荨麻疹和湿疹在定义、临床表现、皮疹特点、好发部位、病程转归及治疗原则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区别,临床医生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