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的诱发因素包括产后或流产后感染(足月分娩后宫腔内胎盘剥离面等、流产后妊娠产物残留等易致感染)、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宫内节育器放置取出、刮宫术等操作不规范易引发)、经期卫生不良(经期子宫内膜状态利于病原体滋生,不注意卫生易逆行感染)、周围器官炎症直接蔓延(宫颈炎可致病原体向上蔓延、阑尾炎病原体可直接蔓延波及)及其他因素(老年女性雌激素低局部抵抗力降、免疫力低下人群易感染)。
一、产后或流产后感染
1.分娩因素:足月分娩后,产妇宫颈口扩张后未很好关闭,宫腔内有胎盘的剥离面,或分娩造成产道损伤,或有胎盘、胎膜残留等,病原体容易侵入宫腔引起感染;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等情况,也为病原体入侵提供了条件。例如,有研究显示,产后宫腔内残留胎盘组织的产妇发生子宫内膜炎的风险明显高于无残留者。
2.流产因素:自然流产、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时间较长,宫腔内有妊娠产物残留,子宫复旧不全等,都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炎的发生。尤其是不全流产,宫腔内残留的组织会持续刺激子宫内膜,引发炎症反应。
二、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
1.宫内节育器的放置、取出:在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过程中,如果操作不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就容易将外界的病原体带入宫腔,引起子宫内膜炎症。例如,有报道指出,宫内节育器放置术后发生子宫内膜炎的发生率虽相对较低,但仍有一定比例,主要与手术时的无菌操作是否规范密切相关。
2.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等:刮宫术是一种侵入性操作,会对子宫内膜造成一定损伤,若手术环境不清洁、器械消毒不彻底等,病原体容易通过手术创口侵入子宫内膜引发炎症。输卵管通液术等宫腔操作同样存在类似风险,操作过程中可能将细菌等病原体带入宫腔,导致子宫内膜感染。
三、经期卫生不良
1.月经期间子宫内膜的状态:月经期间,子宫内膜剥脱,宫腔内血窦开放,并有凝血块存在,这为病原体的滋生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如果不注意经期卫生,如使用不洁的月经用品(卫生巾、卫生棉条等),经期性生活等,病原体就容易逆行感染,引起子宫内膜炎。例如,经期性生活会使外界的细菌等病原体直接进入宫腔,引发炎症。
2.不同人群的经期卫生注意事项:对于女性来说,尤其是青春期女性和育龄期女性,要特别注意经期卫生。应选择质量合格的月经用品,勤换卫生巾,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同时,经期应避免性生活,减少感染风险。而对于有妇科疾病史或免疫力较低的女性,更要严格重视经期卫生,因为她们发生子宫内膜炎的风险相对更高。
四、周围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1.宫颈炎:宫颈是宫腔的门户,宫颈发生炎症时,病原体可以向上蔓延至子宫内膜,引起子宫内膜炎。例如,慢性宫颈炎长期不愈,炎症可逐渐向周围组织扩散,累及子宫内膜。
2.阑尾炎:阑尾与子宫、输卵管等相邻,阑尾炎症若不及时治疗,病原体可通过直接蔓延的方式波及子宫内膜,引起子宫内膜炎症。尤其是阑尾穿孔时,炎症更容易扩散到盆腔及子宫附件区域,进而影响子宫内膜。
五、其他因素
1.年龄因素:老年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细菌感染,从而增加子宫内膜炎的发生风险。例如,绝经后的女性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这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的局部防御功能减弱有关。
2.免疫力低下:患有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使得身体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减弱,容易发生子宫内膜感染。此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也处于免疫力较低的状态,发生子宫内膜炎的可能性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