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炎的形成原因多样,细菌感染是主要原因,包括大肠埃希菌等常见致病菌及血行、淋巴道等感染途径;非细菌因素有化学性刺激(膀胱内异物、药物刺激)、机体抵抗力下降、绝经后女性等;不同人群膀胱炎形成有特点,儿童与包皮过长等有关,老年人与前列腺增生等有关,女性特殊时期如妊娠期、月经期也易发病。
一、细菌感染是主要原因
(一)大肠埃希菌等常见致病菌
大肠埃希菌是引起膀胱炎最常见的致病菌,约占膀胱炎病原菌的80%左右。这类细菌容易通过尿道逆行进入膀胱引发感染。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相较于男性更易受到大肠埃希菌等细菌的侵袭,这与女性的生理结构特点密切相关。例如,女性尿道外口毗邻阴道和肛门,会阴部的细菌很容易污染尿道进而进入膀胱。
(二)其他感染途径
1.血行感染:虽然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发生。当身体其他部位有感染病灶,如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等,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肾脏,再蔓延至膀胱引起膀胱炎。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可通过血行播散至膀胱引发感染,但这种情况在临床上相对不多见。
2.淋巴道感染:盆腔和下腹部的器官感染时,细菌可通过淋巴系统传播到膀胱。比如,患有盆腔炎的女性,炎症可能通过淋巴途径波及膀胱,导致膀胱炎,但这也是较为少见的感染方式。
二、非细菌因素相关情况
(一)化学性刺激
1.膀胱内异物:如留置导尿管、膀胱结石等。留置导尿管会破坏尿道的正常防御机制,使细菌更容易进入膀胱引发感染;膀胱结石会刺激膀胱黏膜,不仅容易引起机械性损伤,还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环境。例如,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膀胱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2.药物刺激:某些药物如环磷酰胺等,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可能对膀胱黏膜产生刺激,导致化学性膀胱炎。这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膀胱反应,因为其可能会引起膀胱黏膜的充血、水肿等炎症表现。
(二)其他因素
1.机体抵抗力下降: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或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身体对细菌的抵御能力减弱,容易发生膀胱炎。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尿液中葡萄糖含量较高,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从而增加了膀胱炎的发病风险。
2.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尿道黏膜变薄、萎缩,局部抵抗力降低,容易发生膀胱炎。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改变了尿道的生理环境,使得细菌更容易定植和感染膀胱。
三、不同人群膀胱炎形成的特点
(一)儿童
儿童膀胱炎相对较少见,但也有其特点。小男孩如果存在包皮过长、包茎等情况,容易导致局部细菌滋生,进而引发膀胱炎。另外,儿童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若不注意个人卫生,如不经常清洗外阴等,也容易使细菌侵入尿道并到达膀胱引起感染。
(二)老年人
老年人膀胱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老年人常伴有前列腺增生等泌尿系统疾病,前列腺增生会导致排尿不畅,尿液在膀胱内潴留,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增加了膀胱炎的发病几率。同时,老年人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抵抗力下降,也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而引发膀胱炎。
(三)女性特殊时期
1.妊娠期:妊娠期女性由于子宫增大压迫膀胱,导致尿液排空不畅,同时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也会影响泌尿系统的生理功能,使膀胱炎的发病风险增加。而且,妊娠期女性的泌尿系统防御机制相对减弱,容易发生细菌感染。
2.月经期:月经期女性会阴部的卫生状况如果不佳,经血等物质为细菌的生长提供了营养,加上月经期间女性机体抵抗力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使得膀胱炎的发病几率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