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癣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传播方式包括直接和间接接触,临床表现分水疱鳞屑型、角化过度型、浸渍糜烂型,真菌镜检和培养可确诊;湿疹是内外因共同作用所致,多形性皮疹,无特异性真菌学检查结果,主要靠病史和临床表现诊断,需与手癣等鉴别,二者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鉴别方面均不同,临床需仔细区分以采取正确处理措施。
一、病因方面
手癣: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皮肤癣菌包括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等。常见的传播方式有直接接触(如与患者握手)或间接接触(如使用患者用过的毛巾、拖鞋等)。例如,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潮湿环境中容易感染皮肤癣菌从而引发手癣,年龄方面,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病,性别差异不大,生活方式上,经常接触水、手部卫生不佳等会增加患病风险,有手足癣等癣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再次感染手癣。
湿疹:病因较为复杂,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因素包括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过敏史,个体患湿疹的风险可能增加;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等也可能参与发病。外部因素有接触过敏原(如某些化学物质、金属饰品、化妆品等)、环境因素(如干燥或潮湿的环境、气候变化等)、生活方式因素(如过度清洁手部、长期接触刺激性物质等)。不同年龄阶段均可发病,性别差异不显著,有过敏体质的人群更易患湿疹。
二、临床表现方面
手癣:临床上一般分为水疱鳞屑型、角化过度型、浸渍糜烂型。水疱鳞屑型常表现为手掌或手指侧面出现针尖至粟粒大小的深在性水疱,疱液清澈,水疱干燥后脱屑,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角化过度型主要表现为手掌皮肤增厚、粗糙、脱屑、干燥,冬季常发生皲裂、疼痛;浸渍糜烂型多发生在指间,表现为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露出潮红糜烂面,常伴有裂隙,有明显瘙痒感。好发于单侧手部,逐渐可累及双侧。
湿疹:具有多形性皮疹特点,急性期可出现红斑、丘疹、水疱,严重时可有渗出;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以丘疹、鳞屑、结痂为主;慢性期则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湿疹可发生于手部任何部位,多对称分布,瘙痒剧烈,病情容易反复,不同年龄阶段的湿疹表现可能有所差异,比如儿童湿疹可能更倾向于发生在头面部等部位,但手部也可累及,生活方式中接触刺激性物质等可加重湿疹症状,有过敏史人群症状可能更严重。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手癣:真菌镜检和培养可找到皮肤癣菌。真菌镜检是取病变部位的皮屑等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真菌菌丝或孢子;真菌培养则是将标本接种在培养基上,观察是否有皮肤癣菌生长,从而明确诊断为手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
湿疹:实验室检查主要是排除其他类似疾病,一般没有特异性的真菌学检查结果。可能会有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可能会增高,但这也不是湿疹的特异性指标,主要是通过临床表现来进行诊断,需要与手癣等其他手部皮肤病相鉴别。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
手癣: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再结合真菌学检查阳性结果可以明确诊断。需要与湿疹、汗疱疹等疾病鉴别。汗疱疹好发于手掌、手指侧面及指端皮肤,常对称发生,损害为深在性小水疱,疱液清,干涸后形成脱皮,瘙痒或烧灼感,真菌学检查阴性;而湿疹一般对称分布,皮疹多形性,真菌学检查阴性。
湿疹: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进行诊断,需要与手癣、接触性皮炎等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形态较单一,去除接触物后病情易好转,真菌学检查阴性;手癣有真菌学检查阳性结果,而湿疹没有。
总之,手癣和湿疹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鉴别等方面均有不同,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时需要仔细区分,以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