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症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膀胱训练)、药物治疗(去氨加压素、抗胆碱能药物)、物理治疗(报警器治疗、电刺激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其他治疗无效情况,手术风险高需权衡,各治疗针对不同人群有相应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一般治疗
1.调整生活方式
作息规律:对于儿童遗尿症患者,应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夜间睡眠。例如,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因为睡眠过深可能导致夜间不易醒来排尿。对于成年患者,也应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夜间摄入过多液体后因睡眠过沉而无法觉醒排尿。
饮食调整:晚餐应避免食用过多含水量多的食物,如西瓜、冬瓜等,且应适当控制盐分摄入,因为高盐饮食可能导致口渴进而增加夜间饮水量。同时,睡前2-3小时应避免饮用牛奶、果汁等液体,减少夜间尿量产生。
2.膀胱训练
对于儿童:可以通过鼓励患儿白天尽量延长排尿间隔时间,例如从每1-2小时排尿一次逐渐延长到每2-3小时排尿一次,以增大膀胱容量。家长可以帮助患儿记录排尿时间和尿量,引导患儿感知膀胱充盈的感觉,当有尿意时尽量忍耐片刻再去排尿。
对于成年患者:同样适用膀胱训练方法,白天有意识地增加每次排尿量,通过训练增强膀胱的储尿能力,减少夜间遗尿的发生频率。
二、药物治疗
1.去氨加压素
作用机制:去氨加压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利尿激素类似物,它可以减少尿液的产生,增加肾脏对水的重吸收,从而降低夜间尿量。
适用人群:适用于夜间遗尿较为严重的患者,但对于儿童患者,需谨慎使用,因为低龄儿童使用可能存在一定风险,应在医生严格评估后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使用;成年患者也可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抗胆碱能药物
作用机制: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延长膀胱的储尿时间。例如奥昔布宁等药物,通过阻断膀胱平滑肌上的M受体,使膀胱逼尿肌松弛,减少不自主的收缩。
适用人群:对于伴有膀胱过度活动症表现的遗尿患者,如同时存在尿频、尿急等症状的患者可能适用,但儿童患者使用需特别谨慎,成年患者使用时也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口干、视物模糊等。
三、物理治疗
1.报警器治疗
原理:当患儿的尿液浸湿电极时,报警器会发出声音唤醒患儿,使其逐渐建立起膀胱充盈时觉醒排尿的反射。
适用人群:适用于5岁以上的儿童遗尿患者,通过长期使用报警器训练,大部分患儿可以建立正常的排尿反射,减少遗尿发生。对于成年患者,如果是由于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导致的遗尿,在排除禁忌证后也可尝试报警器治疗,但效果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2.电刺激治疗
原理:通过体外电极对盆底肌肉或相关神经进行电刺激,调节膀胱和尿道的功能。例如经皮电刺激可以兴奋盆底神经,增强盆底肌肉的收缩能力,改善控尿功能。
适用人群:儿童患者可在医生评估后进行电刺激治疗,通过刺激促进盆底神经和肌肉的发育,改善遗尿症状;成年患者如果是由于盆底肌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的遗尿,也可考虑电刺激治疗,但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参数和疗程。
四、手术治疗
1.适用情况:手术治疗通常是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情况下才考虑。例如对于因脊柱裂等先天性脊柱畸形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引起的遗尿,可能需要进行脊柱畸形矫正等手术治疗,但手术风险较高,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
2.风险与注意事项: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感染、出血等。对于儿童患者,手术对身体的创伤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充分权衡手术的收益和风险;成年患者手术前也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评估,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