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月经有周期性,周期21-35日、经期2-8日、经量20-60ml,不同年龄等有差异,生活方式等可影响;异常子宫出血表现为周期、经期、经量紊乱或不规则出血,不同年龄原因不同,生活方式等可诱发,相关检查有妇科超声、激素六项、诊断性刮宫等,不同年龄检查有注意事项,生活方式不健康及有病史者检查需配合。
正常月经:正常月经具有周期性,出血的第1日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1日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日,平均28日。经期是指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正常经期为2~8日,平均4~6日。经量为一次月经的总失血量,正常经量多为20~6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不同年龄、性别个体的正常月经可能因自身内分泌等基础情况略有差异,年轻女性随着生殖系统逐渐发育成熟,月经周期等可能逐渐趋于规律,而围绝经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衰退,月经周期可能出现紊乱,但仍有其自身的正常范围界定。生活方式方面,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有助于维持正常月经周期、经期及经量,若生活方式紊乱可能影响月经的正常性。有相关妇科疾病病史的女性,其正常月经可能受到基础疾病的潜在影响,需结合具体病史综合判断。
异常子宫出血:异常子宫出血的表现多样,可能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如月经周期短于21日或长于35日;经期延长,超过8日;经量异常,如经量少于20ml或多于80ml;也可能表现为不规则出血,如在两次月经之间出现阴道出血等情况。不同年龄阶段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有所不同,青春期女性多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尚未健全,常出现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育龄期女性可能因内分泌失调、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原因导致异常子宫出血;围绝经期女性则多与卵巢功能衰退、激素水平波动有关,同时一些妇科恶性肿瘤如子宫内膜癌等也可导致异常子宫出血。性别方面,异常子宫出血仅发生在女性群体中。生活方式因素如长期精神压力过大、过度节食等可诱发异常子宫出血。有妇科手术史、内分泌疾病史等病史的女性发生异常子宫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
相关检查及意义
正常月经:一般无需特殊检查来界定正常月经,但可通过基础体温测定等初步了解排卵情况等,基础体温呈双相型提示有排卵,多为正常的月经周期情况。对于有规律月经且无相关异常表现的女性,常规妇科检查等可能无特殊异常发现。不同年龄女性进行基础体温测定时,青春期女性因月经周期可能不规律,基础体温测定结果可能相对波动较大,但仍可作为判断排卵及月经是否正常的参考之一;育龄期女性基础体温双相型多提示月经周期正常且有排卵;围绝经期女性基础体温单相型较多见,多与卵巢功能衰退、无排卵有关,但这也属于正常围绝经期的生理变化范畴内的表现判断。
异常子宫出血:需要进行多项检查来明确原因,如妇科超声检查可了解子宫及附件的形态、结构,有助于发现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病变;激素六项检查可了解内分泌激素水平,如雌激素、孕激素、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等,有助于判断内分泌失调情况;诊断性刮宫可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子宫内膜病变情况,如是否存在子宫内膜癌等恶性病变。不同年龄女性进行这些检查时需注意相关事项,青春期女性进行诊断性刮宫需谨慎操作,避免过度损伤;育龄期女性激素六项检查一般在月经周期的特定时间进行以获得更准确结果;围绝经期女性妇科超声检查可观察子宫内膜厚度等情况,辅助判断异常子宫出血原因。生活方式不健康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在进行检查前需调整生活方式以尽量减少对检查结果的干扰,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在检查时需向医生详细告知病史以便准确分析异常子宫出血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