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血尿的原因包括泌尿系统自身疾病(肾小球疾病、尿路感染、泌尿系统结石、泌尿系统肿瘤)、全身性疾病累及泌尿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以及药物及理化因素(药物因素、理化因素),不同原因有不同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可通过相应检查明确诊断等。
一、泌尿系统自身疾病
1.肾小球疾病
病理机制:如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有关,可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红细胞漏出形成血尿。在青少年女性中较为常见,多与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因相关,感染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
临床表现:患者除血尿外,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水肿等表现,部分患者血压可升高。通过肾活检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系膜区有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
2.尿路感染
病理机制:女性尿道短而直,容易受到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常见的病原体有大肠埃希菌等。细菌感染尿道、膀胱等泌尿系统部位,引起黏膜充血、水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红细胞渗出形成血尿。性生活、个人卫生不良等因素易诱发尿路感染。
临床表现:患者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尿液检查可见白细胞、细菌等增多,尿沉渣镜检可见红细胞。
3.泌尿系统结石
病理机制:女性泌尿系统结石可发生在肾、输尿管、膀胱等部位。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时,会损伤尿路黏膜,引起黏膜出血导致血尿。例如,肾结石在肾盂或肾盏内,当结石活动时,摩擦肾盂或肾盏黏膜,造成局部出血。饮食结构、代谢异常等因素可导致结石形成,如长期摄入高钙、高草酸食物等。
临床表现:患者多有肾区或腹部绞痛,疼痛较为剧烈,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血尿可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通过泌尿系统超声、CT等检查可明确结石的部位、大小等情况。
4.泌尿系统肿瘤
病理机制:如膀胱肿瘤,其发生与长期接触致癌物质、慢性膀胱炎刺激等因素有关。肿瘤组织血供丰富,且肿瘤细胞侵犯周围组织,容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从而出现血尿。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但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临床表现:多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可呈间歇性发作,有时可自行停止,然后再次出现。通过膀胱镜检查及组织活检可明确肿瘤的性质及类型。
二、全身性疾病累及泌尿系统
1.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理机制: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体内产生多种自身抗体,累及肾脏时,可引起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病变,导致血尿。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与体内雌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除血尿外,患者还可伴有发热、面部红斑、关节疼痛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抗核抗体等自身抗体阳性,补体C3等降低。
2.血液系统疾病
病理机制: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泌尿系统黏膜容易出血,从而出现血尿。常见于女性患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表现:患者除血尿外,皮肤、黏膜可出现瘀点、瘀斑,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时间延长等。
三、药物及理化因素
1.药物因素
病理机制:某些药物可引起泌尿系统损伤导致血尿,如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其代谢产物可损伤尿路黏膜,引起出血。长期服用某些抗生素,如磺胺类药物,也可能导致结晶尿,损伤尿路黏膜引起血尿。
临床表现:患者在使用相关药物后出现血尿,停药后部分患者血尿可逐渐减轻或消失。
2.理化因素
病理机制:长期接触某些化学毒物,如苯胺等,可损伤泌尿系统黏膜,导致血尿。过度劳累、剧烈运动等也可能导致一过性的泌尿系统黏膜损伤,出现镜下血尿,一般休息一段时间后可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