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股骨骨折的治疗包括牵引治疗(皮牵引适用于小儿及老年体弱不宜手术者,骨牵引用于移位明显股骨骨折)、固定方法(髋人字石膏固定及支具固定)、康复护理(早期肌肉等长收缩、中期关节活动度及营养支持、后期负重练习及心理关注)以及并发症预防及处理(肺炎、压疮、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处理)。
一、牵引治疗
1.皮牵引:适用于小儿及老年体弱不宜手术者。利用胶布贴于患肢皮肤上,通过滑轮装置进行牵引,利用牵引力和反牵引力使骨折端复位并维持复位后的位置。皮牵引需注意胶布粘贴部位的皮肤护理,避免发生皮肤过敏、破损等情况,因为老人皮肤相对较薄、敏感,更易出现此类问题。
2.骨牵引:对于一些移位明显的股骨骨折,可采用骨牵引,如胫骨结节牵引或股骨髁上牵引。通过穿刺骨质植入牵引针进行牵引,能提供较大的牵引力来纠正骨折的重叠、成角等畸形。骨牵引时要密切观察牵引针处的皮肤情况,防止感染,同时要定期调整牵引重量和方向,根据骨折复位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二、固定方法
1.髋人字石膏固定:在牵引达到一定复位效果后,可采用髋人字石膏固定。这种固定方法能限制髋关节和膝关节的活动,保持骨折端的稳定。但老人在石膏固定期间要注意观察肢体远端的血运、感觉和运动情况,因为老人可能存在血液循环功能相对较差等情况,如出现肢体肿胀加剧、皮肤颜色发紫、麻木等情况要及时处理。
2.支具固定:近年来也有一些新型支具用于老人股骨骨折的保守治疗,支具固定相对轻便,能提供一定的支撑和固定作用,同时允许一定程度的关节活动,有助于减少长期固定带来的并发症,如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但选择支具时要根据老人的骨折类型、身体状况等进行合适的选择,并且要定期评估支具的固定效果。
三、康复护理
1.早期康复:在骨折固定后早期,要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即肌肉在不产生关节活动的情况下进行收缩,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有利于骨折端的稳定。对于老人来说,要注意练习的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疲劳。
2.中期康复:随着骨折的愈合进展,可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度练习,如在医护人员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髋关节、膝关节的屈伸活动等。但要注意活动幅度逐渐增加,避免暴力活动导致骨折再移位等情况。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老人由于年龄因素,骨折愈合相对较慢,充足的营养有助于骨折愈合,要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等的食物。
3.后期康复: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后,要逐渐增加负重练习,从部分负重开始,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在康复过程中要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根据愈合情况调整康复训练计划。并且要关注老人的心理状态,因为长期的骨折康复可能会使老人产生焦虑等情绪,要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
四、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肺炎:老人长期卧床,容易发生坠积性肺炎。要鼓励老人深呼吸、咳嗽咳痰,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有慢性肺部疾病的老人,更要加强呼吸道管理。
2.压疮:由于老人皮肤感觉相对减退、血液循环较差,长期卧床易发生压疮。要定期为老人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气垫床等辅助器具减轻局部压力。
3.泌尿系统感染:长期卧床的老人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要鼓励老人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自然冲洗尿道的作用,同时要注意会阴部的清洁卫生。
4.深静脉血栓形成:老人骨折后卧床,下肢活动减少,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要鼓励老人进行下肢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必要时可使用抗凝药物预防(但需谨慎评估出血风险等),同时观察下肢有无肿胀、疼痛等深静脉血栓的表现,一旦怀疑要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