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手足口病,可从接种疫苗、注意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管理、避免接触患者、增强自身免疫力等方面入手。适龄儿童尽早接种手足口病疫苗;督促儿童勤洗手、保持口腔卫生;经常开窗通风、定期清洁消毒家居及公共场合;避免儿童与患者密切接触;保证儿童饮食均衡、充足睡眠并适当运动以增强免疫力。
一、接种疫苗
1.适龄人群:6月龄-5岁儿童是接种手足口病疫苗的主要目标人群,其中6月龄为最佳接种起始月龄,尽早接种能尽早获得保护。对于5岁以上儿童,如果既往未接种且有感染风险也可考虑接种。
2.作用机制:肠道病毒71型(EV71)是引起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体,手足口病疫苗是针对EV71型病毒研发的灭活疫苗,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EV71的免疫力,从而降低由EV71型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发病风险,但对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也有一定交叉保护作用。
二、注意个人卫生
1.手部清洁:
儿童:家长要督促儿童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如公共交通工具扶手、游乐场设施等),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正确的洗手步骤洗手,洗手时间应不少于20秒。对于不会自主洗手的幼儿,家长要帮助其清洁双手。
特殊情况: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儿童从外面玩耍回来、接触宠物后等都要及时洗手。
2.口腔卫生:儿童要保持口腔清洁,饭后可以用清水或淡盐水漱口,减少口腔内细菌滋生,降低感染风险。家长可以帮助幼儿进行口腔清洁,如用干净的纱布蘸取清水擦拭口腔。
三、环境卫生管理
1.居住环境:
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一般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通风30分钟以上,这样可以降低室内病毒的浓度。
定期对家居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尤其是儿童的玩具、餐具、奶瓶等物品,可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玩具还可以在阳光下暴晒。
2.公共场合:尽量少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商场、超市、游乐场等,这些地方病毒容易传播。如果必须前往,要注意避免儿童接触公共物品的表面,回家后及时清洁儿童的手、脸等部位。
四、避免接触患者
1.识别患者:手足口病患者在发病前数天就有传染性,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较强。要注意识别手足口病患者,其主要症状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或溃疡,同时可能伴有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
2.避免接触: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要让儿童与手足口病患者密切接触,如一起玩耍、共用玩具等。如果家庭成员中有手足口病患者,要注意隔离,患者使用的物品要单独清洗消毒,患者的粪便要进行消毒处理后再清理。
五、增强自身免疫力
1.饮食方面:
儿童:保证儿童饮食均衡,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新鲜蔬菜水果等。蛋白质是身体免疫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生素有助于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例如,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增强白细胞的活性,提高机体免疫力;维生素A对维持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的完整性很重要,可抵御病毒的入侵。
特殊情况:对于挑食的儿童,家长要引导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食用零食和甜食,因为过多的零食和甜食可能会影响儿童对正餐的摄入,导致营养不均衡。
2.作息方面:
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一般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11-13小时的睡眠时间,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机体进行自我修复和免疫系统的调节。睡眠时,身体会分泌多种免疫因子,帮助增强免疫力。
让儿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户外活动,如散步、跑步、跳绳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但要注意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