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石膏固定需先评估患者情况并准备材料,然后放置衬垫、缠绕石膏绷带、塑形、等待硬化,固定后要观察血液循环、定期复查、指导功能锻炼,不同情况患者有相应注意要点。
一、准备工作
1.评估患者情况
首先要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骨折的类型(如伸直型、屈曲型、关节内骨折等)、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皮肤情况等。例如,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特别注意皮肤的血运和感染风险,因为高血糖可能影响伤口愈合和感染的发生。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骨骼的生长发育特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骨折复位要求和固定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检查患肢的肿胀程度、感觉、运动情况,以确定合适的石膏固定时机,一般在肿胀稍有消退后进行石膏固定较为合适,避免在肿胀严重时固定导致血液循环障碍。
2.准备材料
准备合适尺寸的石膏绷带、衬垫(如棉垫等)、剪刀等物品。石膏绷带的长度和宽度要根据患者患肢的长度和周径来选择,一般长度要超过骨折部位上下各10-15cm左右,宽度适中,以保证固定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二、操作步骤
1.放置衬垫
在需要固定的肢体部位放置衬垫,尤其是骨突部位,如腕关节的尺侧、桡侧、掌侧和背侧等骨突处,衬垫要平整,避免有褶皱,以防止局部压迫导致皮肤损伤。对于儿童患者,由于皮肤娇嫩,衬垫要更柔软且放置要更加仔细,确保不会因为石膏固定而造成局部压迫性损伤。
2.缠绕石膏绷带
从骨折部位的远端开始向近端缠绕石膏绷带,石膏绷带要紧密缠绕,但也要注意不要过紧,以能够维持骨折复位的位置且不影响血液循环为宜。对于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通常要将腕关节固定在轻度屈曲位,而屈曲型骨折则可能需要将腕关节固定在轻度背伸位,关节内骨折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将腕关节固定在功能位。在缠绕过程中,要均匀用力,使石膏绷带逐层贴合,形成一个坚固的固定装置。一般需要缠绕3-5层石膏绷带,每层之间要相互重叠1/2左右。
3.塑形
在石膏尚未完全硬化之前进行塑形,使其符合肢体的外形。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石膏固定,要注意维持骨折端的复位位置,确保腕关节的正常解剖关系。塑形时要使用手掌或合适的工具轻柔地进行,避免过度用力导致石膏变形或骨折复位丢失。对于儿童患者,塑形时更要小心,因为儿童骨骼可塑性较强,要避免因不当塑形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
4.等待石膏硬化
让石膏自然硬化,一般需要20-30分钟左右,在石膏硬化过程中要保持患肢处于固定的位置,避免移动导致石膏变形。
三、固定后注意事项
1.观察血液循环
固定后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情况,包括手指的颜色、温度、感觉和运动。如果出现手指苍白、发紫、温度降低、感觉减退或运动障碍等情况,可能提示石膏过紧,导致血液循环障碍,需要及时松解石膏进行处理。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更要密切观察其手指的活动和颜色等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2.定期复查
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一般在固定后1-2周进行首次复查,观察骨折端的复位情况和石膏的固定情况。根据骨折愈合的进展情况,医生可能会调整固定方案或拆除石膏进行进一步的功能锻炼等处理。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复查的频率和重点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地观察骨骼的生长和复位情况。
3.功能锻炼
在石膏固定期间,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尤其是手指和肩关节的活动,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对于儿童患者,要鼓励其进行合适的功能锻炼,但要注意锻炼的强度和方式,避免影响骨折的愈合和骨骼的生长发育。例如,可以指导儿童进行握拳、伸展手指等简单的活动,随着骨折愈合的进展逐渐增加锻炼的难度和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