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乳腺上皮组织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多样,有肿块等表现,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靠影像学及病理确诊,治疗有多种手段;乳腺湿疹癌是特殊类型乳腺癌,有乳头乳晕湿疹样改变,发病机制是癌细胞蔓延至皮肤,靠皮肤活检及乳腺影像学确诊,手术是主要治疗,二者在多方面有区别需专业区分以采恰当治疗。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其细胞来源主要是乳腺导管上皮或小叶上皮。乳腺癌的病理类型多样,包括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等。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侵袭周围组织及转移的特性。
乳腺湿疹癌:又称为Paget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其病理特征是在乳头、乳晕及其周围皮肤出现湿疹样改变,显微镜下可见表皮内有Paget细胞,这是一种特殊的癌细胞,具有体积较大、胞质丰富、呈空泡状等特点。
二、临床表现差异
乳腺癌:常见症状为乳腺肿块,多为无痛性、单发、质地较硬、边缘不规则、表面不光滑的肿块。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乳头凹陷、乳头溢液(可为血性等)等表现,晚期可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等转移相关症状。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乳腺癌表现可能略有不同,年轻女性乳腺癌可能恶性程度相对较高,进展较快;老年女性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相对缓和一些,但也需重视。
乳腺湿疹癌:主要表现为乳头、乳晕区皮肤瘙痒、糜烂、渗液、结痂、脱屑等湿疹样改变,病变皮肤可伴有粗糙、增厚、变硬等表现,部分患者可触及乳腺内肿块,但相对乳腺癌来说,乳腺内肿块出现较晚或不明显。
三、发病机制区别
乳腺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因素(如BRCA1/BRCA2基因突变等)、内分泌因素(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异常等)、生活方式因素(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长期饮酒等)。例如,长期高水平的雌激素刺激乳腺上皮细胞,可能导致细胞发生恶变。
乳腺湿疹癌: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癌细胞起源于乳腺导管内,然后向乳头、乳晕皮肤表面蔓延,Paget细胞从乳腺导管内延伸至表皮内,从而引起乳头乳晕区的湿疹样改变。
四、诊断方法不同
乳腺癌:主要通过乳腺超声、乳腺X线摄影(钼靶)、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发现乳腺占位性病变,再结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来明确诊断。病理检查是确诊乳腺癌的金标准,通过对癌细胞的形态、免疫组化等指标进行分析,还可以判断乳腺癌的分子分型等,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乳腺湿疹癌:除了进行乳腺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外,重点是对乳头乳晕区病变皮肤的活检,通过病理检查发现表皮内的Paget细胞来确诊。同时,也需要进行乳腺的影像学检查来排除乳腺内是否存在同时发生的乳腺癌病灶。
五、治疗方案有别
乳腺癌: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如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乳手术等)、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肿瘤的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对于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结合术后放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选择;而对于中晚期乳腺癌,可能需要先进行新辅助化疗等降期处理后再考虑手术。
乳腺湿疹癌: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通常需要行乳腺单纯切除术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等。由于乳腺湿疹癌多数起源于乳腺导管内癌,所以手术范围相对要包括乳腺组织及乳头乳晕周围皮肤等。术后根据病理情况可能需要辅助放疗等治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在乳腺湿疹癌中的应用相对乳腺癌来说,针对性的研究可能相对少一些,但也会根据具体的病理分子特征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总之,乳腺癌和乳腺湿疹癌在定义、病理、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均存在差异,需要通过专业的医学检查和诊断来准确区分,以便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