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子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毛囊及周围组织引发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常见于皮脂腺丰富区域,发病与皮肤破损、高温潮湿、免疫力低下等相关,典型症状为局部红、肿、热、痛后形成脓栓,诊断依赖症状及血常规、脓液培养,治疗包括非药物(局部热敷、切开引流、皮肤清洁)和药物(外用莫匹罗星等、口服头孢呋辛等)方式,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需注意用药安全,预防需保持皮肤清洁、调整饮食、增强免疫,出现疖子直径>3cm等严重情况或并发症指征需立即就诊。
一、疖子的定义与发病机制
疖子(Furuncle)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毛囊及周围组织引发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常见于头面部、颈部、腋窝及臀部等皮脂腺丰富区域。其发病机制为细菌通过皮肤微小破损侵入毛囊,引发局部红肿、疼痛,2~3天后中心形成黄白色脓栓,严重时可伴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研究显示,高温潮湿环境、免疫力低下(如糖尿病、HIV感染者)、皮肤卫生不良及过度摩擦是主要诱因,其中糖尿病患者感染风险较健康人群高3~5倍。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典型症状:初期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的硬结,直径0.5~2cm,触痛明显;2~3天后硬结中央软化,出现黄白色脓点,破溃后排出脓液及坏死组织,疼痛减轻。
2.辅助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通常>1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75%;脓液培养可明确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90%)。
3.鉴别诊断:需与痈(多个疖子融合)、蜂窝织炎(边界不清的红肿)、皮脂腺囊肿感染(中央有黑头)区分,其中痈的疼痛更剧烈,边界模糊,常伴高热。
三、治疗原则与方案
1.非药物治疗:
1.1.局部处理:早期未化脓时,可用50℃温水袋热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3次,促进炎症消退;已化脓者需由医生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切开引流,避免自行挤压(可能引发菌血症或颅内感染,尤其是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疖子)。
1.2.皮肤清洁:每日用温和的抗菌肥皂(如含氯己定成分)清洗患处,保持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化妆品或护肤品。
2.药物治疗:
2.1.外用药物:局部涂抹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乳膏,每日2~3次,可有效抑制细菌繁殖,缩短病程。
2.2.口服药物:对多发性疖子、免疫低下者或外用药效果不佳者,可口服头孢呋辛、克林霉素等抗生素,但需严格遵医嘱,避免滥用导致耐药。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3岁以下幼儿慎用口服抗生素,优先局部处理;若疖子位于眼周或鼻腔周围,需立即就医,防止感染扩散至颅内。
2.孕妇:外用药物需选择B类(如莫匹罗星),避免使用四环素类(可能致胎儿牙齿着色);口服抗生素需在产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3.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者感染风险增加,需加强血糖监测,同时注意皮肤护理,避免轻微外伤。
五、预防措施与健康管理
1.日常防护:保持皮肤清洁,勤换衣物,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剃须刀等个人物品;高温环境下及时擦干汗水,减少皮肤摩擦。
2.饮食调整:增加富含维生素A、C的食物(如胡萝卜、柑橘),促进皮肤修复;减少高糖、高脂饮食,降低皮脂分泌。
3.免疫增强:规律作息,每周3~5次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提升中性粒细胞功能,降低感染风险。
六、并发症与就医指征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诊:疖子直径>3cm、48小时内无缓解或加重、伴高热(>38.5℃)、寒战、头痛、呕吐(可能提示败血症或颅内感染);糖尿病患者血糖持续>13.9mmol/L且伴意识模糊。研究显示,未经治疗的疖子引发全身感染的概率约为5%,而及时处理可降低至0.5%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