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可通过预防和治疗来应对。预防上要注意皮肤护理(保持清洁适度、保湿)、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穿着、作息);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避免搔抓、冷敷或温水浴、找并规避诱因)和药物治疗(外用如炉甘石洗剂等,口服抗组胺药等针对性药物)。
一、预防措施
皮肤护理方面
保持皮肤清洁适度: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清洁频率需适宜。儿童皮肤娇嫩,过度清洁易破坏皮肤屏障,一般每日1-2次温和清洁即可;成年人可根据生活环境适当调整,通常不超过每日3次。正常皮肤有自身的油脂保护层,过度使用碱性强的肥皂等清洁用品会破坏这层屏障,增加皮肤瘙痒风险。
注意保湿:无论是何种年龄、性别,都应重视皮肤保湿。使用合适的保湿剂,如含有甘油、透明质酸等成分的护肤品。干燥季节或身处干燥环境时,更要加强保湿,例如冬季空气干燥,可增加保湿剂使用次数。保湿能维持皮肤的水分含量,防止皮肤干燥引起瘙痒。
生活方式方面
饮食调整:合理饮食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皮肤瘙痒。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这类食物可能会刺激皮肤,诱发瘙痒。例如辣椒、花椒等,对于有过敏体质的人群或容易皮肤瘙痒的人,应尽量避免过多食用。增加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E等食物的摄入,如胡萝卜、坚果等,维生素A有助于维持皮肤上皮组织的健康,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对皮肤有益。
穿着舒适衣物:选择宽松、柔软、棉质的衣物,避免穿着化纤材质等易引起皮肤过敏的衣物。儿童皮肤更为敏感,应尤其注意衣物材质选择,棉质衣物透气性好,能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和刺激。不同季节选择合适厚度的衣物,夏季避免穿着过厚不透气的衣物,防止汗液积聚刺激皮肤。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睡眠,良好的作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长期熬夜等不良作息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可能增加皮肤瘙痒的发生几率,各个年龄阶段都应注重规律作息。
二、治疗方法
非药物治疗
避免搔抓:皮肤瘙痒时,搔抓会进一步损伤皮肤,加重瘙痒症状甚至引起皮肤破损继发感染。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要尽量克制搔抓的冲动。可以通过轻轻拍打瘙痒部位等方式来缓解不适。
冷敷或温水浴:冷敷可暂时缓解瘙痒感,例如用冷毛巾湿敷瘙痒部位,但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10-15分钟。温水浴也有助于减轻瘙痒,水温不宜过高,以37-40℃为宜,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10-15分钟内,避免热水长时间刺激皮肤。对于儿童,温水浴时要注意安全,防止烫伤,且水温同样不宜过高。
寻找并规避诱因:如果能明确瘙痒的诱因,如接触某种过敏原后出现瘙痒,应立即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例如对某些化妆品过敏的人群,要停用相关化妆品。对于有基础疾病引起皮肤瘙痒的情况,如糖尿病患者出现皮肤瘙痒,需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因为高血糖会影响神经末梢,导致皮肤瘙痒,良好控制血糖有助于缓解瘙痒症状。
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根据不同病情选择合适的外用药物。如果是轻度瘙痒,可选用炉甘石洗剂,它具有收敛、止痒的作用,适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瘙痒。对于伴有皮肤干燥的瘙痒,可使用含有糖皮质激素的外用软膏,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儿童使用时更要谨慎,因为儿童皮肤薄嫩,吸收药物能力相对较强,使用不当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
口服药物:抗组胺药物是常用的口服止痒药物,如氯雷他定等。但要注意药物的适用人群,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且要注意药物可能引起的嗜睡等不良反应。对于一些因过敏因素导致的严重皮肤瘙痒,可能会使用到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使用。如果是胆汁淤积等疾病引起的皮肤瘙痒,可能需要使用熊去氧胆酸等针对性药物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