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关节脱位康复分早期(1-2周)制动抬高、肌肉等长收缩;中期(2-6周)去除固定后关节活动度练习、肌肉力量渐进性练习;后期(6周以上)全面关节活动度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康复中要注意疼痛管理、定期复查、个性化康复,根据不同阶段和患者情况进行相应康复及注意相关事项。
制动与抬高:肘关节脱位后通常需要石膏或支具固定,固定期间应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一般抬高1-2小时可休息15-3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这样的抬高操作。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皮肤较为娇嫩,要注意观察皮肤情况,避免因长时间抬高导致皮肤受压损伤。
肌肉等长收缩:在固定期间,要进行上肢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比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的等长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对于成年患者,这种练习有助于维持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缩;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指导方式,避免因力量控制不当影响练习效果。
中期康复(脱位后2-6周)
去除固定后的关节活动度练习:当拆除固定后,开始进行肘关节的关节活动度练习。可以采用主动运动与助力运动相结合的方式。主动运动是患者自己用力活动肘关节,助力运动则是借助健侧肢体或他人的辅助力量来帮助活动。例如,患者可以用健侧手辅助患侧肘关节进行屈曲和伸展运动,每次屈曲和伸展可进行10-15次,每天3-4组。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关节灵活性较差,在进行活动度练习时要缓慢进行,避免过度用力导致再次损伤。
肌肉力量渐进性练习:随着关节活动度的改善,开始进行肌肉力量的渐进性练习。可以使用弹力带进行抗阻练习,将弹力带一端固定,患侧手握住弹力带另一端进行屈伸肘关节的抗阻运动,逐渐增加弹力带的阻力,每次练习10-15次,每天3-4组。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阻力的弹力带,避免阻力过大影响肌肉正常发育。
后期康复(脱位后6周以上)
全面关节活动度恢复:进一步加强肘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可进行主动的大幅度屈伸、旋转等运动,逐渐恢复到正常的活动范围。例如,患者可以进行握拳、伸指后再尽量屈曲肘关节等动作,每次练习可进行15-20次,每天4-5组。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注意监测血糖,避免因运动导致血糖波动过大。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如穿衣、梳头、洗脸等动作的练习,让患者逐步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要根据其实际生活需求进行个性化训练。比如,对于年轻的上班族患者,要注重恢复使用鼠标、键盘等工作相关的上肢活动能力;对于老年患者,要确保其能够安全地进行日常起居活动。
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疼痛管理:在康复过程中,若出现疼痛,要及时评估疼痛程度。一般轻度疼痛可通过调整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来缓解,如降低关节活动度练习的速度、减少抗阻练习的阻力等。对于疼痛较为明显的情况,要排除是否有康复训练不当导致的再次损伤等情况。
定期复查:康复过程中要定期进行复查,一般每2-4周复查一次,通过X线等检查了解肘关节的恢复情况,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康复训练方案。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长发育的特点,复查频率可能需要相对更频繁一些,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康复计划。
个性化康复: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进行个性化康复。例如,年轻患者可能需要更快恢复到正常的运动功能,而老年患者则更注重维持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女性患者在康复训练时可能要考虑到美观等因素,在动作选择上有所侧重;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在康复训练中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康复的影响,如心血管疾病患者要避免剧烈的康复训练导致心脏负荷过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