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其他检查。体格检查有视诊、触诊、活动度、肌力、反射检查;影像学检查有X线(正位、侧位、动力位)、CT(横断面、三维重建)、MRI(清晰显示软组织结构);其他检查有肌电图(判断神经受累)、诱发电位(检测神经传导通路功能)。
触诊:检查颈部压痛部位,了解是否有肌肉紧张、结节等。医生用手指轻按颈部各部位,若某一部位有明显压痛,可能提示该区域有病变,不同节段的压痛可能对应不同的颈椎病变节段。同时触摸颈部周围的淋巴结,看有无肿大等异常。
活动度检查:让患者做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旋转等活动,评估颈部活动范围是否正常。正常情况下颈部前屈可达35°-45°,后伸35°-45°,左右侧屈各45°,旋转各60°-80°。若活动受限,可能与颈椎病导致的颈椎关节、肌肉等病变有关。
肌力检查:检查颈部相关肌肉的肌力,如让患者抵抗阻力做颈部屈伸、旋转等动作,判断肌肉力量有无减退。例如手部握住患者头部做对抗动作,评估颈部伸肌或屈肌的肌力情况,肌力减退可能与颈椎病影响神经功能有关。
反射检查:包括深反射和浅反射,如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膝反射等,观察反射是否正常。颈椎病可能会影响神经反射,如神经根型颈椎病可能出现相关反射的异常改变。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正位片:可观察颈椎椎体有无侧弯、旋转,椎间隙是否对称,钩椎关节有无增生等情况。正常情况下颈椎椎体呈方形,钩椎关节对称,椎间隙等宽。若有椎体侧弯、钩椎关节增生等,可能提示颈椎退变等问题。
侧位片:能看到颈椎生理曲度是否存在及变直、反弓等情况,椎体有无前后缘骨质增生,椎间隙有无变窄,椎间孔有无变形等。正常颈椎生理曲度前凸,侧位片上椎体排列整齐,椎间隙高度正常。
动力位片:包括过屈位和过伸位片,用于观察颈椎在运动状态下的稳定性。过屈位片可看椎体间有无异常前移,过伸位片可看椎体间有无异常后移,若有明显异常活动,提示颈椎不稳定,常见于颈椎退变、外伤等导致的颈椎不稳情况。
CT检查:
横断面CT:能清晰显示颈椎椎体、椎弓、椎间孔等结构的横断面形态。可更精确地观察椎体骨质增生的情况,如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是否突入椎管,椎间孔是否因骨质增生等原因变窄,脊髓及神经根周围的结构情况等。对于判断颈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向椎管内突出的程度等有重要价值。
三维CT重建:可以从多角度观察颈椎的立体结构,更直观地显示颈椎的形态、椎体之间的关系等,有助于全面评估颈椎的解剖结构异常情况,比如颈椎的三维形态是否正常,有无骨折导致的畸形等。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MRI能够清晰显示脊髓、神经根、椎间盘等软组织结构:可以看到椎间盘是否突出及其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情况,脊髓有无变性、水肿等病变。正常情况下脊髓信号均匀,椎间盘呈中等信号。当椎间盘突出时,可表现为椎间盘信号改变,且向椎管内突出压迫脊髓或神经根,能明确颈椎病的病理改变程度,是诊断颈椎病非常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尤其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更高,因为它能直接观察脊髓的受压情况和脊髓本身的病变情况。
其他检查
肌电图检查:有助于判断颈椎病是否累及神经及神经受损的程度。通过放置电极记录肌肉电活动,若神经根受到压迫,肌电图可出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纤颤电位等异常改变,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可辅助判断神经受累情况。
诱发电位检查:包括视觉诱发电位、脑干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等,能检测神经传导通路的功能。对于颈椎病导致的神经传导功能异常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比如脊髓型颈椎病可能会出现体感诱发电位等的异常改变,帮助评估脊髓功能受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