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症是仅有皮肤瘙痒无原发性皮肤损害的皮肤病,其发生原因复杂,包括内在因素如系统性疾病(糖尿病、肝胆疾病、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神经精神因素(神经官能症、神经系统疾病)、遗传因素;外在因素如皮肤干燥、理化因素刺激(温度变化、化学物质、机械刺激);还有其他因素如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
内在因素
系统性疾病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皮肤内葡萄糖含量增高,刺激神经末梢及导致皮肤干燥等,可引起皮肤瘙痒。有研究显示,约1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皮肤瘙痒症状,且血糖控制不佳时瘙痒往往更明显。
肝胆疾病:如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等肝胆疾病,由于胆汁淤积,血液中胆盐浓度升高,沉积于皮肤刺激神经末梢,可导致严重的皮肤瘙痒,尤其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瘙痒较为常见且程度较重。
肾脏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由于肾脏排泄功能减退,体内代谢废物如尿素等不能正常排出,蓄积在体内并随汗液排出刺激皮肤,可引起皮肤瘙痒;同时,患者常伴有皮肤干燥,也加重了瘙痒症状。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都可能引起皮肤瘙痒。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机体代谢亢进,皮肤血流增加等因素可能导致瘙痒;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皮肤干燥、代谢缓慢等也可引发瘙痒。
神经精神因素
神经官能症: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神经精神因素可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干扰皮肤感觉的正常传导,从而引起或加重皮肤瘙痒。例如,一些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的人群,神经官能症发生率较高,皮肤瘙痒症的发病风险也相对增加。
脑动脉硬化、脊髓痨等神经系统疾病:这些疾病会影响神经传导通路,导致感觉异常,引发皮肤瘙痒。如脑动脉硬化患者,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可能影响对皮肤感觉的调控,出现皮肤瘙痒症状。
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皮肤病可能伴有皮肤瘙痒症状,如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等,这类疾病由于遗传物质的异常,导致皮肤结构和功能异常,容易出现皮肤瘙痒等表现。
外在因素
皮肤干燥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皮肤的皮脂腺和汗腺功能减退,皮肤水分流失增加,皮肤屏障功能减弱,容易出现皮肤干燥,进而引发皮肤瘙痒。据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中约50%会受到皮肤干燥相关瘙痒症的困扰。
环境因素也可导致皮肤干燥,如冬季空气干燥,长时间处于空调房间等,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引起皮肤瘙痒。
理化因素刺激
温度变化:温度的急剧变化,如突然受热或受冷,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导致瘙痒。例如,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皮肤血管扩张可能引起瘙痒;在炎热的夏季,皮肤出汗后突然受冷风吹拂,也可能出现瘙痒。
化学物质: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可引起皮肤瘙痒,如肥皂、清洁剂、化妆品、某些化纤衣物等。这些物质可能直接刺激皮肤,破坏皮肤屏障,或者引起过敏反应,导致皮肤瘙痒。例如,对某些化妆品中的香料过敏的人,使用后可能很快出现面部皮肤瘙痒。
机械刺激:搔抓、摩擦等机械性刺激也可诱发皮肤瘙痒,长期搔抓还可能导致皮肤增厚、苔藓样变等继发性损害,进一步加重瘙痒。
其他因素
年龄:老年人由于皮肤生理功能衰退,更容易发生皮肤瘙痒症;儿童皮肤较为娇嫩,也可能因皮肤干燥、接触过敏原等原因出现皮肤瘙痒,但与老年人的发病机制有所不同,儿童更多与接触外界过敏原等因素相关。
生活方式:过度清洁皮肤,如频繁使用热水烫洗、过度使用去角质产品等,会破坏皮肤的皮脂膜,导致皮肤干燥瘙痒;长期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影响皮肤的健康状态,增加皮肤瘙痒症的发病风险。
病史:有过敏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湿疹、荨麻疹等患者,其皮肤敏感性较高,发生皮肤瘙痒症的可能性相对更大;曾经有过皮肤瘙痒症发作史的人,再次发病的几率也会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