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原位癌是尿路上皮癌特殊类型,癌细胞局限黏膜内,病因与化学致癌物质、吸烟、慢性膀胱炎症有关,有血尿、膀胱刺激症状等表现,可通过尿液细胞学、膀胱镜、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手术和膀胱灌注,不同特殊人群治疗需考虑其自身情况及基础病史等综合管理。
一、病因
化学致癌物质:长期接触苯胺类化学物质等,如从事染料、橡胶等行业工作的人群,患病风险可能增加。有研究表明,这类化学物质可通过干扰细胞的正常代谢和DNA合成等过程,导致细胞发生癌变。
吸烟:吸烟是膀胱原位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者患膀胱原位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明显升高。烟草中的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可经尿液排泄,长期刺激膀胱黏膜,引发癌变。
慢性膀胱炎症:如长期的膀胱结石、膀胱憩室等引起的慢性炎症刺激,可使膀胱黏膜反复受损、修复,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容易发生异常增殖,增加膀胱原位癌的发生几率。
二、临床表现
血尿:多数患者会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表现为尿液颜色呈洗肉水样或鲜红色,但一般不伴有疼痛,这是因为癌细胞侵犯膀胱黏膜血管导致出血。不过,有时血尿可能为镜下血尿,需要通过尿常规检查才能发现。
膀胱刺激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这是由于癌细胞刺激膀胱黏膜,导致膀胱黏膜敏感性增高引起的,但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被忽视。
三、诊断方法
尿液细胞学检查:收集患者尿液,检查其中是否有癌细胞。如果在尿液中发现异常的尿路上皮细胞,提示有患膀胱原位癌的可能,但该检查的阳性率不是特别高。
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膀胱原位癌的重要手段。通过膀胱镜可以直接观察膀胱黏膜的情况,能发现膀胱黏膜是否有异常的病灶,如红色点状、片状充血区等,还可以在可疑病变部位取组织进行活检,以明确是否为癌细胞。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可初步了解膀胱壁的厚度等情况;CT或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膀胱壁的病变范围以及是否有周围组织的侵犯等,有助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四、治疗
手术治疗: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是治疗膀胱原位癌的常用手术方式,通过内镜将膀胱内的癌细胞切除。对于一些病情较为严重、范围较广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膀胱全切术等手术方式,但相对较少采用。
膀胱灌注治疗:术后常进行膀胱灌注化疗,如使用丝裂霉素、卡介苗等药物,将药物灌注入膀胱内,以杀灭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复发的风险。
五、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状况。手术风险可能相对较高,需要在术前进行全面的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在术后康复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密切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感染等。
儿童患者:儿童膀胱原位癌非常罕见,一旦诊断明确,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手术选择需充分考虑对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灌注治疗也需要权衡药物对儿童身体发育的潜在影响。同时,要注重心理关怀,帮助患儿及其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关注疾病本身,还需要考虑到生理结构的特点对治疗的影响。例如,在膀胱灌注治疗时,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避免引起泌尿系统的其他并发症。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醒女性患者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卫生,降低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这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有重要意义。
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治疗膀胱原位癌时,需要综合管理基础疾病。例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伤口愈合和机体对癌细胞的抵抗;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以减少手术等治疗过程中的心血管风险。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避免使用对基础疾病有不良影响的药物,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