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不同阶段有相应康复训练,早期1-2周进行手指屈伸、肩部和肘部肌肉等长收缩;中期2-6周开展腕关节屈伸与尺桡偏、前臂旋转活动;后期6周以上进行力量增强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康复训练需遵循个体化原则,注意疼痛管理并定期复查,根据不同患者情况制定方案、调整训练及复查。
肩部和肘部肌肉等长收缩:进行肩部和肘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即肌肉收缩但关节不产生运动。比如,肩部肌肉等长收缩时,患者用力夹紧肩膀,保持5-10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肘部肌肉等长收缩则是用力握拳,使肘部肌肉紧张,持续5-10秒后放松,同样重复10-15次。这有助于维持肩部和肘部肌肉的力量,避免肌肉萎缩。不同年龄患者的收缩强度可依据自身耐受情况调整,生活方式较活跃的患者可能需要稍高强度,但也需在安全范围内。
中期康复训练(骨折后2-6周)
腕关节屈伸与尺桡偏活动:在骨折端相对稳定后,开始进行腕关节的屈伸和尺桡偏活动。腕关节屈伸时,患者缓慢将手腕向上抬起(背伸),再向下弯曲(掌屈),每组10-15次,每天3-4组;尺桡偏活动是将手腕向小指一侧偏(尺偏)和向大拇指一侧偏(桡偏),每组同样10-15次,每天3-4组。儿童患者在进行该训练时,家长要给予正确指导,确保活动方向准确;老年患者可借助简单的辅助工具来辅助完成活动,但要保证活动的规范性。
前臂旋转活动:进行前臂的旋转活动,包括旋前和旋后。旋前是手掌向下转动,旋后是手掌向上转动,每组10-15次,每天3-4组。此活动有助于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对日常生活中使用手臂进行各种动作非常重要。不同年龄患者的旋转幅度可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控制活动节奏,防止血糖波动影响康复。
后期康复训练(骨折后6周以上)
力量增强训练:可进行腕部和手部的力量增强练习,例如使用握力器进行握力训练,逐渐增加握力器的阻力,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同时,还可以进行一些抗阻的前臂旋转练习,借助弹力带等辅助工具,增加训练的阻力,提高肌肉力量。对于年轻、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可以适当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难度;而老年患者或身体虚弱的患者,则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导致受伤。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进行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活动训练,如穿衣、洗漱、写字等,让患者逐步恢复手部的精细动作和日常活动能力。在进行这些训练时,要注意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从简单的动作开始,逐渐过渡到复杂的动作。儿童患者在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时,家长要耐心引导,鼓励患儿独立完成一些简单任务,增强其自信心;对于有既往手部疾病史的患者,要更加关注训练过程中手部的感受,如有不适及时调整训练方式。
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遵循个体化原则:每个患者的骨折情况、年龄、身体状况等不同,康复训练的方案应个体化制定。例如,年轻患者骨折愈合能力较强,可适当加快康复训练的进度;老年患者骨折愈合相对缓慢,康复训练要更注重循序渐进。
注意疼痛管理: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如果出现明显疼痛,应立即停止训练。疼痛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过度疼痛可能提示训练强度过大或存在其他问题,需要重新评估康复训练方案。对于儿童患者,要密切观察其在训练中的表情和反应,及时发现是否存在疼痛不适;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对疼痛的感知可能与年轻人不同,更要仔细留意。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通过X线等检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康复训练方案。例如,骨折愈合不佳时,需要适当调整训练强度和内容;骨折愈合良好时,可以逐步增加训练的难度。不同年龄患者的复查频率可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地复查以监测骨骼的生长发育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