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子宫出血的评估包括病史采集、症状表现观察、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病史采集需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既往病史;症状表现观察包括出血特点(时间、量)和伴随症状;体格检查有全身检查(看贫血貌等)和妇科检查(查外阴、阴道、宫颈、子宫、附件等);辅助检查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激素水平)、影像学检查(超声、MRI)、宫腔镜检查和诊断性刮宫。
一、病史采集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阶段异常子宫出血的常见病因不同。青春期女性多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有关,常见原因有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育龄期女性需考虑妊娠相关疾病(如先兆流产、异位妊娠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围绝经期女性则多与卵巢功能衰退,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可能性大,也需排除子宫内膜癌等恶性病变。
性别相关:异常子宫出血仅见于女性。
生活方式:长期熬夜、过度节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内分泌,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引起异常子宫出血。
病史情况:询问既往有无妇科疾病史,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有无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有无近期服用特殊药物史,如避孕药、抗凝血药等,这些药物可能影响凝血功能或内分泌状态从而导致异常子宫出血。
二、症状表现观察
出血特点
出血时间:了解出血是发生在月经周期的哪个阶段,是月经经期延长、周期缩短还是不规则出血等。例如,月经周期缩短至21天以内,且经期延长超过7天,可能提示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病变;不规则出血则可能与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癌等相关。
出血量:观察出血量的多少,是点滴出血还是大量出血。大量出血可能导致贫血等严重后果,需紧急处理,常见于妊娠相关出血、子宫肌瘤红色变性等情况;点滴出血可能与子宫内膜息肉、内分泌轻度失调等有关。
伴随症状:有无腹痛、头晕、乏力等症状。伴有腹痛可能提示盆腔感染、子宫腺肌病等;伴有头晕、乏力多与大量出血导致贫血有关。
三、体格检查
全身检查:检查患者有无贫血貌,测量血压等,了解患者一般状况。严重贫血时面色苍白,血压可能降低。
妇科检查:检查外阴、阴道、宫颈情况,观察有无异常流血来源;检查子宫大小、形态、质地,有无压痛等,如子宫肌瘤患者可触及子宫增大、质硬结节;检查附件区有无肿块、压痛等,附件炎或卵巢肿物时附件区可有异常体征。
四、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了解血红蛋白水平,判断有无贫血及贫血程度,如血红蛋白低于90g/L提示中度贫血等。
凝血功能检查:排查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等可导致异常子宫出血。
激素水平测定:检测雌激素、孕激素、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等,了解内分泌状态。如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时,雌激素呈持续低水平或中等水平,无孕激素波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可有雄激素升高、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比值升高等。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了解子宫及附件情况。能发现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宫腔粘连、卵巢肿物等病变。例如,子宫内膜息肉超声表现为宫腔内高回声团块;子宫肌瘤表现为子宫肌层内低回声结节等。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一些复杂的子宫病变,如子宫内膜癌侵犯深度等情况,MRI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更清晰显示子宫肌层、内膜等结构情况。
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内情况,明确有无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子宫肌瘤、宫腔粘连等病变,还可在宫腔镜下取活检明确病变性质,是诊断宫腔内病变的重要手段。
诊断性刮宫:对于围绝经期及年龄较大、药物治疗无效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诊断性刮宫不仅可止血,还可明确子宫内膜病理诊断,排除子宫内膜癌等恶性病变,但对于青春期女性应谨慎使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