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脑膜炎是由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发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有不同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包括一般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通过脑脊液检查、病原学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抗感染和对症支持,可通过接种疫苗、注意卫生、增强免疫力预防,早产儿、免疫缺陷儿童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等。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脑膜,引发炎症反应。例如肺炎链球菌可在儿童呼吸道感染后,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膜。
病毒感染:肠道病毒是引起儿童病毒性脑膜炎较常见的病原体,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侵入人体后经血液循环到达脑膜致病。
真菌感染: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儿童,真菌可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播散至脑膜。
二、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儿童可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婴儿可能表现为拒食、烦躁不安、前囟饱满等。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脑膜炎症状有一定特点,如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发热多较高,病毒性脑膜炎发热相对较低且病程相对较短。
神经系统症状:可出现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表现。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还可能出现惊厥发作。
三、诊断方法
脑脊液检查:是诊断儿童脑膜炎的重要依据。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检查脑脊液的压力、外观、细胞数、蛋白、糖和氯化物含量等。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通常表现为压力增高,白细胞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白细胞数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病原学检查:细菌感染时可通过脑脊液涂片革兰染色、细菌培养等找到病原菌;病毒感染时可通过病毒核酸检测等明确病毒类型;真菌感染时可通过真菌涂片、培养及真菌抗原检测等确诊。
影像学检查:头部CT或MRI检查可帮助排除其他颅内病变,如是否存在颅内脓肿等情况,但对于脑膜炎的诊断主要依赖脑脊液等实验室检查。
四、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选择相应的抗感染药物。细菌感染时,如为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可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可选用头孢曲松等抗生素。病毒感染时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部分病毒感染有特定的抗病毒药物,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膜炎可选用阿昔洛韦。真菌感染时选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发热的儿童,可采用物理降温等措施;颅内压增高时可使用甘露醇等降低颅内压;有惊厥发作的儿童使用抗惊厥药物控制惊厥。同时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营养供应。
五、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脑膜炎奈瑟菌疫苗等可有效预防相应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例如接种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可降低儿童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的发生风险。
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减少病原体的传播机会。
增强免疫力:让儿童保持均衡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要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如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等。
六、特殊人群(如早产儿、免疫缺陷儿童等)的注意事项
早产儿:早产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发生脑膜炎时病情可能更严重,且临床表现不典型,更需要密切观察。诊断时要考虑到其特殊的生理状况,脑脊液检查等操作要谨慎进行,治疗时要选择对早产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免疫缺陷儿童:免疫缺陷儿童发生脑膜炎后,病情往往较为严重且易复发,治疗过程中要加强抗感染力度,同时要注意预防继发感染,定期监测免疫功能等指标,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做好防护,避免接触感染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