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感染、宫腔操作感染及其他因素均可引发子宫内膜炎,分娩过程中产程过长、胎膜早破、多次阴道检查、剖宫产、胎盘胎膜残留易致产后感染;人工流产、宫内节育器放置或取出操作不规范易致宫腔操作感染;不注意性生活卫生、邻近器官炎症蔓延、机体抵抗力下降等也会引发子宫内膜炎。
一、产后感染相关
1.分娩过程因素
足月分娩时,产程过长、胎膜早破(胎膜破裂时间超过24小时)是子宫内膜炎的重要危险因素。产程过长会使细菌有更多机会侵入子宫腔,胎膜早破时,外界细菌可经阴道上行感染子宫。例如,有研究表明,胎膜早破超过12小时的产妇发生子宫内膜炎的风险显著高于胎膜早破时间较短的产妇。另外,多次阴道检查也会增加产后子宫内膜炎的发生概率,因为阴道检查会破坏阴道的正常菌群平衡,为细菌进入子宫创造条件。
剖宫产术后也容易发生子宫内膜炎。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子宫切口暴露,细菌可能通过手术切口或阴道逆行感染子宫腔。而且剖宫产术后产妇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子宫切口愈合过程中也为细菌滋生提供了一定环境。据统计,剖宫产产妇子宫内膜炎的发生率高于阴道分娩产妇。
2.胎盘、胎膜残留因素
胎盘、胎膜残留是产后子宫内膜炎的常见原因。胎盘、胎膜残留于子宫腔内,会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导致子宫复旧不良,同时残留的组织成为细菌良好的培养基,细菌在其中大量繁殖,从而引发子宫内膜炎。例如,部分产妇在分娩后胎盘、胎膜未完全排出,就容易出现持续的阴道出血,并且伴有下腹部疼痛、发热等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二、宫腔操作感染相关
1.人工流产手术因素
人工流产手术是一种宫腔操作,手术过程中如果消毒不严格,或者手术器械、操作环境被细菌污染,就可能将细菌带入宫腔,引起子宫内膜炎。手术会对子宫内膜造成一定损伤,损伤的子宫内膜更容易受到细菌侵袭。比如,不正规的小诊所进行的人工流产手术,由于消毒不规范,术后子宫内膜炎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而且术后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如过早进行性生活等,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多次人工流产手术会使子宫内膜反复受损,子宫内膜的防御功能下降,多次人工流产后发生子宫内膜炎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因为每次人工流产都会对子宫内膜基底层造成一定破坏,使子宫对细菌的抵抗力降低。
2.宫内节育器放置或取出因素
宫内节育器放置过程中,如果操作不规范,或者术后卫生不良,细菌可通过节育器周围的缝隙侵入子宫内膜引发炎症。例如,放置宫内节育器时消毒不彻底,或者术后短时间内有性生活等,都可能导致细菌感染子宫。另外,宫内节育器取出时同样存在感染风险,操作过程中如果无菌观念不强,也可能将细菌带入宫腔引起子宫内膜炎。
三、其他因素
1.性生活因素
不注意性生活卫生,如性生活前后不清洗外生殖器等,容易使细菌进入阴道,进而上行感染子宫引起子宫内膜炎。尤其在经期进行性生活,此时子宫颈口开放,细菌更容易侵入子宫腔,引发子宫内膜炎症。有研究发现,经期性生活的女性患子宫内膜炎的风险比非经期性生活的女性高很多。
2.邻近器官炎症蔓延因素
如宫颈炎、阴道炎等,如果炎症得不到及时控制,炎症可蔓延至子宫内膜。例如,严重的宫颈炎,宫颈管内的细菌可通过宫颈口上行感染子宫内膜,引发子宫内膜炎。阴道炎时,阴道内的细菌也可能沿宫颈管上行感染子宫。
3.机体抵抗力下降因素
一些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较低,容易发生子宫内膜感染。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糖尿病患者的白细胞功能也可能受到影响,使其吞噬细菌的能力下降,从而增加子宫内膜炎的发生风险。另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术后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对细菌的抵御能力减弱,也容易发生子宫内膜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