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股骨骨折后需及时就医评估,经复位与固定后开展康复治疗,同时预防处理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给予营养支持,高龄等特殊人群要格外谨慎并关注多方面情况。
一、及时就医评估
老人发生股骨骨折后,应尽快送往医院进行评估。医生会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等,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等情况。对于老人来说,骨折可能会伴随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通过全面评估能制定更合适的诊疗方案。例如,若骨折同时伴有心肺功能不佳等情况,医生会综合考虑进行处理。
二、复位与固定
1.复位
手法复位:如果骨折移位不是很严重,医生可能会尝试通过手法进行复位。操作时要轻柔,因为老人的骨质相对较疏松,且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手法复位需精准,尽量减少对老人身体的额外损伤。
手术复位:对于移位明显的股骨骨折,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复位。手术可以更准确地恢复骨折部位的正常解剖结构,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例如,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等手术方式,但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来定。
2.固定
外固定:如使用石膏、支具等进行外固定。外固定相对简单,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骨折部位的活动,促进骨折初步稳定。但对于老人来说,要注意外固定的松紧度,过松起不到固定作用,过紧可能会影响血液循环。
内固定:通过手术将钢板、螺钉等固定材料植入体内,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这种固定方式相对更牢固,有利于骨折的愈合,但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需充分评估老人的身体耐受情况。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
骨折固定后,早期就要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比如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即肌肉在不产生关节活动的情况下进行收缩,这样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促进血液循环。对于老人来说,要根据其身体状况循序渐进地进行,避免过度劳累。
同时,要注意关节的活动度训练,防止关节僵硬。可以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髋关节、膝关节等相关关节的轻微活动练习。
2.后期康复
随着骨折的逐渐愈合,可逐步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和难度。例如进行行走训练等,但要注意保护骨折部位,避免再次受伤。康复过程中需要家人的陪伴和协助,确保老人在康复训练中的安全。而且要根据老人骨折愈合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康复计划,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康复过程,以最大程度恢复老人的肢体功能。
四、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1.肺部感染
老人长期卧床,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要鼓励老人多咳嗽、咳痰,家属可以帮助老人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同时,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预防呼吸道感染。
2.压疮
由于老人活动不便,长期卧床局部皮肤容易受压发生压疮。要定期为老人翻身,一般每2小时左右翻身一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气垫床等辅助器具减轻局部压力。
3.深静脉血栓
骨折后老人活动减少,血液回流不畅,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可以通过抬高患肢,进行下肢的被动活动等方式预防。必要时,医生可能会采取一些抗凝等措施,但要注意老人使用抗凝药物的禁忌和风险。
五、营养支持
老人股骨骨折后需要充足的营养来促进骨折愈合。要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奶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对于消化功能较差的老人,要调整饮食结构,确保营养的有效吸收。例如,蛋白质有助于修复受损组织,钙是骨骼愈合的重要原料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高龄老人,身体各脏器功能衰退,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如心率、血压、呼吸等。同时,要关注老人的心理状态,骨折后老人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家人要给予关心和心理疏导,帮助老人树立康复的信心。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老人,要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基础上进行骨折的治疗,例如控制血糖在合适范围,以利于骨折的愈合和身体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