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性骨折的医治包括急救处理、医院内初期治疗和术后康复治疗,不同人群有特殊考虑。急救需现场制动、止血与伤口处理;医院内初期有影像学检查、手法或手术复位;术后分早期、中期、后期康复。儿童要考虑骨骼生长发育特点,老年人需重视骨质疏松及防并发症,青壮年可积极手术并按流程康复。
一、急救处理
现场制动:骨折发生后,首先要对受伤部位进行制动,防止骨折断端进一步移位,加重损伤。可以使用木板、树枝等合适的物体将受伤肢体固定,固定范围应超过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例如,小腿粉碎性骨折时,固定范围应包括膝关节和踝关节。
止血与伤口处理:如果有伤口出血,应先进行止血,可采用压迫止血等方法。对于开放性骨折,要注意保护伤口,用清洁的敷料覆盖伤口,避免伤口被污染,但不要随意复位外露的骨折端。
二、医院内初期治疗
影像学检查:患者需进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骨折的具体情况,包括骨折的部位、粉碎的程度、移位情况等。例如,通过CT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骨折碎片的分布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复位
手法复位:对于一些合适的粉碎性骨折,可以尝试手法复位。医生会根据骨折的类型和部位,通过适当的手法使骨折断端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但手法复位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移位明显、粉碎严重的骨折可能效果不佳。
手术复位:多数粉碎性骨折需要手术复位,通过切开皮肤,暴露骨折部位,利用钢板、螺钉、髓内钉等内固定装置将骨折断端准确复位并固定。例如,长骨粉碎性骨折常采用髓内钉固定,而关节周围的粉碎性骨折可能需要钢板固定来恢复关节面的平整。
三、术后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术后1-6周):术后早期主要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患者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即肌肉在不产生关节活动的情况下进行收缩,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对于下肢骨折患者很重要。同时,可进行相邻关节的主动活动,如上肢骨折时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等。
中期康复(术后6-12周):随着骨折部位的初步稳定,逐渐增加患肢的主动活动范围和力量。例如,下肢骨折患者可以在拐杖或助行器的辅助下进行部分负重行走训练,同时加强肌肉力量的训练,如进行直腿抬高练习等。
后期康复(术后3个月以上):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后,进行全面的康复训练,包括增加患肢的负重能力、恢复关节的活动度和肌肉的力量。可以通过步行训练、平衡训练等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患者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不同人群粉碎性骨折医治的特殊考虑
儿童:儿童粉碎性骨折在医治时要考虑其骨骼的生长发育特点。儿童骨骼可塑性强,一些轻度移位的粉碎性骨折可能通过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有较好的恢复,但严重的粉碎性骨折可能也需要手术治疗,但手术操作要更加轻柔,避免影响骨骺的发育。例如,儿童肱骨髁上粉碎性骨折,手术时要特别注意保护骨骺,术后康复要注重关节活动度的早期恢复,防止关节僵硬。
老年人:老年人粉碎性骨折往往合并骨质疏松等情况。医治时除了骨折的复位固定外,要重视骨质疏松的治疗,可给予抗骨质疏松药物辅助治疗,以促进骨折愈合和预防再次骨折。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再移位,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骨折恢复情况调整训练强度。同时,老年人长期卧床容易出现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要加强护理,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青壮年:青壮年粉碎性骨折一般身体状况较好,在医治时可以积极采取手术治疗,争取更好的骨折复位和功能恢复。术后康复要按照正规的康复流程进行,尽量恢复患肢的正常功能,以满足其工作和生活的需求。但也要注意个体差异,根据青壮年的职业特点等调整康复重点,如运动员可能需要更注重患肢力量和运动功能的恢复,以尽快回归运动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