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发的一组疾病,包含多种炎症类型,发病原因涉及病原体感染、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经期卫生不良、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等;临床表现有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月经异常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通过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治疗原则包括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支持疗法;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绝经后女性有各自注意事项。
发病原因
病原体感染:主要病原体有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性传播感染的病原体,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需氧菌和厌氧菌等内源性病原体。性生活活跃的生育期女性容易发生盆腔炎,这与子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宫颈黏液机械防御功能较差等生理特点有关。另外,初次性交年龄小、有多个性伴侣、性交过频等也会增加发病风险。
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宫腔镜检查等,由于手术消毒不严格或术前适应证选择不当,导致下生殖道内源性菌群的病原体上行感染。
经期卫生不良:月经期间子宫内膜剥脱,有开放的血窦,并且宫颈口松弛,如果不注意卫生,使用不洁的卫生巾、经期性交等,均可使病原体侵入而引起炎症。
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如阑尾炎、腹膜炎等,可通过直接蔓延引起盆腔炎症,一般多见于大肠埃希菌感染。
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既往有盆腔炎病史者,再次感染病原体时易导致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
临床表现
症状
下腹痛:为常见症状,多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若病情严重可出现高热、寒战、头痛、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
阴道分泌物增多:可表现为白带增多、呈脓性,有异味等。
月经异常:可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表现。
若有盆腔脓肿形成:可出现下腹部包块及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如包块位于子宫前方可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如排尿困难、尿频,若引起膀胱肌炎还可有尿痛等;包块位于子宫后方可有直肠刺激症状,如腹泻、里急后重感和排便困难等。
体征:妇科检查时可见宫颈举痛、子宫压痛、附件区压痛等。
诊断方法
妇科检查: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了解子宫、附件等情况,若有压痛等异常表现提示可能存在盆腔炎。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宫颈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查找病原体,有助于明确病因。
病原体核酸检测:如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检测病原体核酸,提高病原体检测的敏感性。
影像学检查
B型超声检查:可发现输卵管增粗、输卵管卵巢包块、盆腔积液等,有助于诊断盆腔炎,但特异性不高。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盆腔脓肿的诊断价值较高。
治疗原则
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原则是经验性、广谱、及时及个体化。常用药物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及甲硝唑等。
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抗生素控制不满意的输卵管卵巢脓肿或盆腔脓肿。手术方式有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等,可根据情况选择。
支持疗法:卧床休息,半卧位有利于脓液积聚于直肠子宫陷凹而使炎症局限。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补充液体,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盆腔炎孕妇治疗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应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等,及时规范治疗,否则可能导致早产、胎膜早破等不良妊娠结局。
儿童:女性儿童患盆腔炎极为罕见,若有可疑症状需高度重视,及时就医,因为儿童盆腔炎多与生殖道异物等特殊情况有关,诊断和治疗需谨慎,避免延误病情又要考虑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低,阴道抵抗力下降,发生盆腔炎的风险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病情可能进展较快,需积极诊断和治疗,同时要注意评估是否存在其他潜在的病因,如生殖道恶性肿瘤等导致的继发性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