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感冒有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之分,可从症状等区分,不同人群患感冒需注意不同事项,儿童、老年人、女性及有基础疾病人群在感冒时各有相应注意要点,如儿童患风热感冒要防热扰神明等,老年人患感冒恢复慢等,女性孕期等特殊时期风寒感冒用药需谨慎,有基础疾病者感冒易致基础疾病加重等。
一、秋季感冒的类型判断
秋季感冒可能是风热感冒也可能是风寒感冒,需从症状等方面区分。
(一)风热感冒表现及相关因素
症状表现:一般有发热较明显,体温可能较高,伴有咽喉肿痛、流黄涕、咳痰黄色黏稠等症状。从中医理论讲,多是因秋季感受风热之邪,风热之邪侵袭人体,导致肺卫功能失调。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若儿童秋季外感风热,可能因小儿脏腑娇嫩,易受外邪侵袭,出现上述风热感冒症状;生活方式上,若秋季过度劳累、熬夜等,耗伤正气,再接触风热之邪易患风热感冒。
相关科学依据:有研究表明,风热感冒的发生与外界风热病邪的侵袭以及人体自身的体质等因素相关,秋季气候有时会偏暖,风热之邪易存,人体若正气相对不足时易受其侵袭而发为风热感冒。
(二)风寒感冒表现及相关因素
症状表现:一般恶寒(怕冷明显)较突出,发热相对较轻,流清涕,咳痰清稀,多因秋季感受风寒之邪,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导致肺气失宣。不同年龄人群,如老年人秋季体质相对较弱,若不注意保暖,易受风寒之邪,出现风寒感冒症状;儿童若在秋季穿衣过少等,也易感受风寒之邪,出现恶寒重、发热轻、流清涕等风寒感冒表现;生活方式上,秋季若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淋雨等,易导致风寒之邪侵袭人体而引发风寒感冒。
相关科学依据:中医认为风寒之邪致病与外界气候寒冷因素及人体肌表疏松易受外邪入侵等有关,秋季气温变化较大,若保暖不当等易使风寒之邪侵犯人体,导致风寒感冒的发生。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风热感冒:儿童患风热感冒时,因小儿肝常有余,若病情发展可能较易出现热扰神明等情况,需密切观察体温等变化,同时因其脾胃功能相对较弱,用药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清淡饮食、多休息等,且避免滥用一些可能对脾胃有刺激的药物等。
风寒感冒:儿童风寒感冒时,要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及时增减衣物,可适当让儿童多喝温水,促进机体代谢,帮助身体恢复,若症状较轻可通过中医外治等非药物方法缓解症状,如艾灸等,但需注意艾灸温度等避免烫伤儿童皮肤。
(二)老年人
风热感冒:老年人脏腑功能减退,患风热感冒后恢复相对较慢,要注意休息,监测体温等情况,若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关注基础疾病变化,用药需谨慎,避免自行随意用药加重基础疾病负担。
风寒感冒:老年人风寒感冒时,因体质较弱,要注意保暖,可适当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抵抗力,但需注意饮食不宜过于滋腻,以免影响脾胃功能,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咳嗽加重、发热持续不退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三)女性
风热感冒:女性在秋季若患风热感冒,要注意情绪调节,因为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情绪波动可能影响病情,同时用药时需考虑女性特殊生理时期如经期等,有些药物可能对经期有影响,需谨慎选择。
风寒感冒:女性风寒感冒时,若处于孕期等特殊时期,用药需格外谨慎,非药物干预更为重要,如保暖、多休息等,避免因用药不当对胎儿等造成不良影响。
(四)有基础疾病人群
患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者:若秋季感冒无论是风热还是风寒,都可能诱发基础疾病加重,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患感冒后可能导致咳嗽、咳痰等症状加重,需密切关注呼吸情况等,及时就医调整基础疾病的治疗方案。
患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者:感冒时无论是风热还是风寒,发热等情况可能导致心脑血管负担加重,如高血压患者可能出现血压波动,需密切监测血压,注意休息,避免因感冒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