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儿童睡眠中不自主排尿的疾病,分原发和继发,发病与生理发育、遗传、心理等因素相关,有夜间遗尿及伴随症状,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治疗有非药物干预(生活管理、心理支持)和药物治疗,儿童及家长在治疗干预中需注意相关事项。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生理发育方面:5岁以上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逐渐完善,一般能控制排尿。但如果神经系统发育迟缓,比如膀胱和尿道的神经传导功能异常,就可能导致小儿遗尿症。另外,膀胱的容量和功能也有影响,正常情况下儿童的膀胱需要积累一定量的尿液才会触发排尿反射,若膀胱容量较小或者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容易出现过早排尿,引发遗尿。
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小儿遗尿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有小儿遗尿症病史,孩子患遗尿症的概率相对较高。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与遗尿症的发生相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了肾脏对尿液的浓缩功能以及膀胱尿道的控制机制等。
心理因素:儿童的心理状态对排尿控制也有影响。比如,当儿童受到惊吓、生活环境突然改变(如搬家、入学等)、学习压力过大等情况时,可能会导致心理紧张、焦虑,从而影响排尿的控制功能,诱发遗尿症。
临床表现
夜间遗尿表现:主要是在夜间睡眠过程中不自主排尿,有的儿童可能每晚都会遗尿,有的则是间断性遗尿。遗尿的时间通常相对固定,比如在深度睡眠的特定时段。
伴随症状:部分患儿可能伴有白天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膀胱功能紊乱的表现。另外,一些继发性遗尿的患儿可能还会有原发疾病相关的表现,比如如果是由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继发性遗尿,可能会伴有尿痛、尿液浑浊等表现;如果是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可能会有肢体运动障碍、感觉异常等神经系统相关症状。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儿童的遗尿情况,包括遗尿开始的时间、频率、是否有夜间被叫醒排尿的经历、白天排尿的情况等,同时了解家族中是否有遗尿症病史,以及儿童近期的生活事件、心理状态等。
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检查泌尿系统外观是否正常,如阴茎、尿道、外阴等部位有无异常;检查神经系统,看有无肢体异常、反射异常等情况,以初步排查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导致的遗尿。
辅助检查:可能会进行尿常规检查,以排除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还可能进行超声检查,观察泌尿系统的结构是否正常,如肾脏、膀胱、输尿管等有无畸形、结石等情况;对于一些复杂情况,可能会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等,评估膀胱和尿道的功能。
治疗与干预
非药物干预
生活管理:调整患儿的生活作息,比如避免白天过度疲劳,睡前减少饮水量,并且养成睡前排尿的习惯。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家长可以帮助其建立规律的排尿时间表,逐渐训练膀胱的控制能力。
心理支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安抚和支持,消除患儿因遗尿产生的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家长要避免对患儿进行斥责、嘲笑等,多鼓励患儿,增强其自信心,帮助患儿树立战胜遗尿症的信心。
药物治疗:如果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可能会考虑药物治疗,但需谨慎选择药物,并且要严格遵循相关原则。例如去氨加压素等药物可以用于治疗小儿遗尿症,但要注意药物的适用年龄等情况,一般不建议低龄儿童过早使用药物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小儿遗尿症患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和干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生活管理方面要保证规律的生活作息,心理上要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引导,避免因为遗尿问题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在进行任何检查和治疗时,都要考虑儿童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家长:家长要正确认识小儿遗尿症,不要过于焦虑和自责。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干预措施,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患儿的心理变化,给予患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帮助患儿克服遗尿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