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护理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及并发症观察护理。术前做好心理护理与完善检查、皮肤准备等;术中协助摆好体位并观察病情;术后做好一般护理、患肢护理与康复护理;同时观察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并护理。
术前准备: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X线、CT等,以全面了解患者身体状况,评估手术耐受性。指导患者进行术前患肢的制动,避免骨折部位进一步损伤。同时,做好皮肤准备,清洁手术区域皮肤,预防术后感染。对于老年患者,需特别关注其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确保患者在最佳身体状态下接受手术。
术中护理
体位护理:协助患者取合适的手术体位,通常为仰卧位,患肢外展置于手术台旁小桌上,保持骨折部位处于良好的手术暴露位置,便于手术操作。在摆放体位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患肢过度受压或扭曲,防止影响血液循环。对于儿童患者,要轻柔操作,确保体位舒适且稳定,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和面色变化。
病情观察: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及时发现异常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注意观察患肢的血运情况,如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末梢循环等,若出现血运障碍,应立即告知医生调整手术操作。
术后护理
一般护理:术后患者返回病房,去枕平卧6小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监测生命体征至平稳,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排尿,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对于老年患者,需加强基础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患肢护理
体位与制动: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根据手术方式及骨折固定情况,继续给予患肢适当的制动,保持骨折端的稳定,防止移位。儿童患者制动时要注意调整制动装置的松紧度,既要保证固定效果,又不能影响患肢的血液循环和生长发育。
肿胀观察与处理:密切观察患肢肿胀程度,可通过测量患肢周径等方法进行评估。若肿胀明显,可遵医嘱给予消肿药物治疗,或采用局部冷敷(术后早期)、热敷(术后48小时后)等物理方法促进肿胀消退。同时,注意观察患肢皮肤张力,防止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疼痛护理: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根据疼痛评分采取相应的镇痛措施。可采用非药物镇痛方法,如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转移注意力等;若疼痛较严重,可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对于儿童患者,要更加关注其疼痛表达,及时采取有效的镇痛措施,确保患儿舒适。
康复护理:术后早期指导患者进行患肢未制动部位的主动活动,如手指的屈伸、握拳等动作,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范围。一般术后1-2周可开始进行腕关节的轻度屈伸活动,术后4-6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考虑进行腕关节的旋转等功能锻炼,但要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儿童患者康复训练时,要根据其年龄和恢复情况,由专业康复人员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并在家长协助下进行训练,确保训练安全、有效。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感染:观察手术切口有无红、肿、热、痛及渗液等感染迹象。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若发现感染迹象,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如加强抗感染治疗、引流等。
血管神经损伤:密切观察患肢远端血运、感觉及运动功能。若出现手指麻木、刺痛、皮肤苍白或发绀、脉搏减弱或消失等情况,提示可能存在血管神经损伤,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关节僵硬:由于术后制动及疼痛等原因,患者易发生关节僵硬。通过早期有效的康复训练,可预防关节僵硬的发生。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关节活动受限,应加强康复训练的指导和监督,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频率,帮助患者恢复关节功能。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更要注重关节功能的维护,采取针对性的康复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