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的检查包括脑脊液检查(观察外观、测压力、查细胞数、蛋白、糖和氯化物,行病原学涂片革兰染色和培养)、血常规检查(看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血细菌培养(部分患儿可呈阳性)、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看颅内病变)及C反应蛋白检查(CRP明显升高),综合多种检查从不同角度为诊断提供依据,需考虑小儿生理特点规范操作。
一、脑脊液检查
1.外观:
典型病例脑脊液外观混浊,这是因为脑脊液中存在大量的细菌等炎性物质。对于小儿患者,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后,可直观观察到其外观状态。
意义:外观混浊提示存在颅内感染,为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2.压力:
压力通常增高。小儿由于颅骨骨缝未完全闭合等生理特点,颅内感染时脑脊液压力变化可能更为明显。
意义:压力增高反映颅内存在炎症,脑脊液循环受阻等情况,有助于辅助诊断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
3.细胞数:
白细胞数显著增多,多在(1000-10000)×10/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小儿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反应较为突出。
意义:白细胞数明显增多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典型表现,支持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的诊断。
4.蛋白:
蛋白含量增高,一般在1-3g/L。小儿颅内感染时,血-脑屏障被破坏,蛋白易进入脑脊液。
意义:蛋白含量增高是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的表现之一,对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的诊断有辅助价值。
5.糖和氯化物:
糖含量降低,多低于2.2mmol/L,氯化物也可降低。小儿糖代谢相对成人有其特点,感染时糖代谢受影响。
意义:糖和氯化物降低是细菌感染性脑膜炎的常见生化改变,有助于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与其他类型脑膜炎的鉴别。
6.病原学检查:
涂片革兰染色可找到带荚膜的流感嗜血杆菌。对于小儿患者,通过脑脊液涂片检查是快速诊断的方法之一。
意义:找到病原菌是确诊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的关键依据。
培养:脑脊液培养可分离出流感嗜血杆菌。小儿进行脑脊液培养时需严格无菌操作,以保证培养结果的准确性。
意义:培养出病原菌可明确诊断,同时还可进行药敏试验,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二、血常规检查
1.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可达(10-3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多在0.8以上。小儿白细胞对感染的反应较为敏感,感染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变化能反映机体的免疫应答。
意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机体存在感染,结合临床症状等可辅助考虑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的可能。
三、血细菌培养
1.阳性率:
部分患儿血细菌培养可呈阳性。小儿血-脑屏障功能相对较弱,细菌可进入血液循环。
意义:血细菌培养阳性有助于明确病原菌,对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四、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或MRI:
在疾病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但随着病情进展,可发现脑水肿、脑室扩大等改变。小儿头颅影像学检查需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谨慎进行,考虑辐射等因素对小儿的影响。
意义:有助于了解颅内病变情况,排除其他颅内疾病,辅助诊断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例如,脑水肿的出现提示颅内炎症反应较为严重。
五、其他检查
1.C反应蛋白(CRP):
CRP明显升高,小儿CRP对感染的反应较为迅速。
意义:CRP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可辅助判断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的炎症活动程度。
小儿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的检查需要综合多种方法,不同检查从不同角度为诊断提供依据。在检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小儿的生理特点,如腰椎穿刺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避免对小儿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影像学检查要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