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骨折可能出现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前臂旋转功能障碍、肌肉萎缩等后遗症,关节僵硬因固定时间、康复锻炼相关因素致关节周围组织粘连;创伤性关节炎与骨折复位、骨折类型、患者年龄等有关,致关节面磨损退变;前臂旋转功能障碍受骨折端移位、固定位置、康复锻炼等影响;肌肉萎缩是因受伤肢体活动少致废用性萎缩,制动时间、康复锻炼影响其程度。
发生机制:桡骨骨折后,由于长时间固定,关节活动减少,导致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发生粘连,关节囊挛缩,从而引起关节僵硬。例如,儿童桡骨骨折后若固定不当,更容易出现关节活动受限的情况,因为儿童的关节软骨等组织相对较嫩,恢复过程中更易发生粘连。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关节活动度就相对较差,且身体机能下降,骨折后恢复能力减弱,也较易出现关节僵硬。
影响因素:骨折固定的时间、康复锻炼开始的时间及康复锻炼的依从性等都会影响关节僵硬的发生。如果骨折固定时间过长,超过了关节恢复所需的必要时间,会显著增加关节僵硬的风险;康复锻炼开始得越晚,关节周围组织粘连的程度往往越重;患者自身对康复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积极配合康复锻炼,也会导致关节僵硬难以恢复。
创伤性关节炎
发生机制:桡骨骨折后,若骨折复位不佳,关节面不平整,或者骨折愈合过程中出现畸形愈合,使得关节面承受的应力不均匀,长期磨损后导致关节软骨损伤、退变,进而引发创伤性关节炎。比如,桡骨远端骨折时,如果骨折端复位不良,关节面不光滑,随着患者日后的活动,关节软骨不断受到摩擦,就会逐渐出现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关节炎的表现。对于青少年患者,由于其关节软骨尚在发育阶段,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可能会对其关节功能产生更严重的长期影响,因为未发育成熟的关节软骨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导致退变加速。
影响因素:骨折复位的质量是关键因素,复位越精确,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风险越低。此外,骨折的类型也有一定影响,粉碎性骨折等复杂骨折类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概率相对较高。患者的年龄也是一个因素,年轻患者相对老年患者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后可能恢复相对困难,但如果能早期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也可降低其严重程度。
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发生机制:桡骨和尺骨共同参与前臂的旋转功能,桡骨骨折后,无论是骨折本身的损伤还是后续的固定、康复等问题,都可能影响前臂的旋转。例如,骨折端的移位可能会阻挡前臂的正常旋转活动,固定过程中前臂长时间处于固定姿势,也会导致旋转相关的肌肉、韧带等组织粘连,从而引起旋转功能障碍。在生活方式方面,如果患者骨折后过早进行不恰当的旋转活动锻炼,可能会加重旋转功能的损伤。对于从事需要前臂频繁旋转工作的人群,如木工、电工等,桡骨骨折后出现前臂旋转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其工作能力,需要更加重视康复治疗来恢复旋转功能。
影响因素:骨折固定的位置是否合理会影响前臂旋转功能。如果固定时前臂的旋转角度不合适,可能会限制后续的正常旋转。康复锻炼的方法是否正确、锻炼的强度是否适中也很重要,不正确的康复锻炼可能会导致旋转功能进一步受损。
肌肉萎缩
发生机制:桡骨骨折后,由于受伤肢体活动减少,肌肉得不到有效的运动刺激,会发生废用性肌肉萎缩。肌肉萎缩会导致肢体力量下降,影响肢体的运动功能。比如,骨折后上肢长时间不能正常活动,负责上肢运动的肌肉就会逐渐萎缩,表现为肢体变细、力量减弱。对于儿童患者,肌肉萎缩可能会影响其肢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因为儿童的肌肉处于生长阶段,废用性萎缩可能会干扰肌肉的正常发育进程。老年患者肌肉本身就相对较弱,骨折后肌肉萎缩可能会加重其行动不便,增加生活自理的困难。
影响因素:骨折后制动的时间长短是重要影响因素,制动时间越长,肌肉萎缩越明显。康复锻炼开始的早晚和锻炼的效果也会影响肌肉萎缩的程度,早期积极进行康复锻炼可以有效预防和减轻肌肉萎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