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是皮肤炎症性疾病,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内部因素有遗传、免疫异常、内分泌改变等,外部因素包括接触、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其分类及表现多样,如接触性皮炎有急、亚急、慢性表现,特应性皮炎多见于儿童且有皮肤干燥瘙痒等表现,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有相应症状。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预防需避免接触诱因、适度清洁保湿等。
一、病因
1.内部因素
遗传因素:某些类型的皮炎可能与遗传有关,例如特应性皮炎,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若家族中有特应性皮炎患者,个体患病风险可能增加。
免疫系统异常:当免疫系统出现紊乱时,可能攻击皮肤组织引发炎症。例如自身免疫性因素导致的一些特殊类型皮炎。
内分泌改变:如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等内分泌变化阶段,可能出现与内分泌相关的皮炎,激素水平的波动影响皮肤的状态。
2.外部因素
接触因素:皮肤接触到刺激性物质或过敏原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刺激性物质如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过敏原如某些植物(漆树等)、金属(镍等)、化妆品等。例如接触化妆品后,面部出现红斑、瘙痒等接触性皮炎表现。
环境因素:环境中的气候变化、干燥空气、紫外线等都可能影响皮肤。干燥的空气会使皮肤水分流失,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引发皮炎;紫外线照射可能引起光敏性皮炎,皮肤暴露于紫外线后出现红斑、丘疹等炎症表现。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搔抓皮肤、过度清洁皮肤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诱发皮炎。过度清洁会破坏皮肤表面的皮脂膜,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减弱,易受外界刺激引发炎症。
二、分类及表现
1.接触性皮炎
急性接触性皮炎:起病较急,在接触部位发生边界清楚的红斑、丘疹,严重时可出现水疱、大疱,水疱破裂后可出现糜烂、渗出等表现,伴有瘙痒、灼热感。例如接触油漆后,接触部位迅速出现上述症状。
亚急性和慢性接触性皮炎:由急性接触性皮炎迁延而来,表现为轻度红斑、丘疹,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等。
2.特应性皮炎
多见于儿童,也可发生于成人。患者常有皮肤干燥、剧烈瘙痒,皮疹可分布于面部、颈部、四肢等部位,急性期可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慢性期皮肤增厚、苔藓样变。患儿往往因瘙痒剧烈而搔抓,影响睡眠和生活质量。
3.脂溢性皮炎
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皮、面部、胸背部等。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油腻性鳞屑,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婴儿脂溢性皮炎多在出生后2-10周出现,好发于头皮、额部、眉间及双颊等部位,表现为红斑、丘疹,上覆油腻性黄痂。
三、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发病前的接触史、用药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例如接触性皮炎患者需了解接触过何种物质,特应性皮炎患者需询问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疾病患者等。
2.体格检查:观察皮肤损害的形态、部位、范围等。如接触性皮炎观察接触部位的皮肤改变,特应性皮炎观察皮肤干燥程度、皮疹分布等情况。
3.实验室检查:有时需要进行斑贴试验来明确接触性皮炎的过敏原;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皮炎,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免疫学检查等辅助诊断。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
一般治疗:避免搔抓、热水烫洗等刺激。对于特应性皮炎患儿,要注意皮肤保湿,使用温和的保湿剂保持皮肤水分。
药物治疗:根据皮炎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药物。接触性皮炎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等;特应性皮炎可使用抗组胺药物止痒,严重时可短期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脂溢性皮炎可外用含酮康唑等成分的洗剂或软膏等。
2.预防
对于接触性皮炎,要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和刺激性物质。例如在接触可能致敏的物质时,可佩戴手套等防护用品。
保持皮肤清洁但不过度清洁,注意皮肤保湿,根据季节和环境调整护肤方式。如干燥季节加强皮肤保湿,选择合适的护肤品。
对于特应性皮炎患者,要注意生活环境的温度和湿度,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宠物毛发、尘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