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和子宫癌在解剖部位、病理类型、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等方面存在区别,子宫癌包含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等,需根据不同情况综合制定诊疗方案,特殊人群治疗需个体化考量。
一、解剖部位
子宫癌是发生在子宫部位的一系列恶性肿瘤的统称,子宫包括子宫体和子宫颈,所以子宫癌包含宫颈癌以及子宫内膜癌等。宫颈癌则特指发生在子宫颈部位的恶性肿瘤。
二、病理类型
宫颈癌:主要病理类型有鳞状细胞癌(占75%-80%)、腺癌(占20%-25%)以及腺鳞癌等少见类型。鳞状细胞癌是来源于子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或移行带的鳞状上皮化生的恶性肿瘤;腺癌是来源于子宫颈管腺上皮的恶性肿瘤。
子宫内膜癌:常见病理类型包括内膜样腺癌(占80%-90%)、浆液性癌(占1%-9%)、黏液性癌等。内膜样腺癌癌细胞分化较好,与增生期子宫内膜相似;浆液性癌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肌层浸润和淋巴转移等。
三、发病危险因素
宫颈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HPV16、HPV18型;性行为因素,如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等;分娩次数多、免疫功能低下等也与宫颈癌发病相关。
子宫内膜癌:雌激素长期刺激(如无排卵性疾病、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不育、绝经延迟等是其高危因素。肥胖女性体内脂肪过多,会增加雌激素的储存和分泌,长期高水平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易引发癌变;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机体代谢等方面存在异常,也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状态。
四、临床表现
宫颈癌: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接触性出血(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阴道流血)、阴道不规则流血(尤其是绝经后女性阴道流血)、阴道排液(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有腥臭味的阴道排液)等症状。晚期根据癌灶累及范围出现不同继发症状,如尿频、尿急、便秘、下肢肿痛等,甚至出现贫血、恶病质等全身衰竭表现。
子宫内膜癌:早期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量一般不多;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阴道排液早期多为浆液性或浆液血性白带,晚期合并感染时可出现脓性或脓血性排液,有恶臭。晚期癌肿浸润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可引起下腹及腰骶部疼痛等。
五、诊断方法
宫颈癌:主要通过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HPV检测、阴道镜检查及宫颈活组织检查等明确诊断。宫颈细胞学检查可发现异常细胞,HPV检测能确定是否存在高危型HPV感染,阴道镜下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活检是确诊宫颈癌的金标准。
子宫内膜癌:常用诊断方法有妇科超声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形态、内膜厚度及肌层浸润情况等;分段诊刮是确诊子宫内膜癌最常用、最有价值的方法,通过刮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及宫颈管内病变情况,并可取活检。
六、治疗方法
宫颈癌:治疗方法根据临床分期、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等综合制定。早期宫颈癌(Ⅰ期-ⅡA期)多采用手术治疗,如子宫颈癌根治术等;中晚期宫颈癌常采用放疗联合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放疗包括外照射和内照射,化疗可采用同步放化疗或辅助化疗等。
子宫内膜癌:治疗以手术为主,根据手术病理分期及高危因素决定是否辅以放疗、化疗等。早期子宫内膜癌(Ⅰ期)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有高危因素者术后需辅助放疗或化疗;晚期或复发子宫内膜癌则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妊娠期发现的宫颈癌或子宫癌,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充分考虑胎儿情况和孕妇的预后,多学科团队协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在治疗时要评估其耐受性,选择相对温和且能最大程度控制疾病又减少不良反应的治疗方式。年轻有生育需求的宫颈癌患者,在不影响预后的前提下可考虑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但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并密切随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