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甲是甲板侧缘长入附近软组织致疼痛的脚病,与甲板修剪不当等因素有关,表现为甲沟疼痛红肿等,视诊结合病史可诊断,轻度可保守治疗,严重需手术;甲沟炎是甲周组织炎症,多因细菌感染,由甲周皮肤微小损伤引起,表现为甲周红、肿、热、痛等,视诊结合血常规等可诊断,早期可热敷理疗等,化脓需切开引流,反复发作者可能需手术。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嵌甲
嵌甲是指甲板侧缘长入附近的软组织中,像异物似的插入甲沟而引起疼痛的一种脚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甲板修剪不当、穿鞋过紧、足骨畸形等因素有关。例如,过度修剪指甲两侧,使指甲侧缘嵌入甲沟组织;穿着过窄、过紧的鞋子,对脚趾施加额外压力,导致甲板生长方向异常,进而嵌入周围软组织。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儿童若家长修剪指甲不当易引发,成年人中长期穿高跟鞋等导致穿鞋过紧的人群也较常见,有足骨畸形病史的人发生嵌甲的风险更高。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行走、站立等导致脚趾受力不均也可能增加嵌甲发生几率。
甲沟炎
甲沟炎是甲周围组织的炎症,多因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因素包括甲周皮肤微小损伤,如撕倒刺、咬甲、过度修剪指甲等,这些损伤为细菌侵入提供了途径。任何年龄、性别均可发病,儿童好奇易出现咬甲、撕倒刺等行为从而增加患病风险,成年人中从事需要频繁接触水或刺激性物质工作的人群,如厨师、洗衣工等,因甲周皮肤易受损伤和刺激,发病风险较高,有甲周皮肤损伤病史者更易复发。
生活方式上,长期手部或足部浸水等情况会破坏皮肤屏障,增加甲沟炎发生可能。
二、临床表现
嵌甲
主要表现为甲沟处疼痛、红肿,随着病情发展,局部可出现化脓、肉芽组织增生等情况。疼痛在行走或按压时加剧,例如患者行走时因脚趾受压,嵌甲部位疼痛明显。儿童患者因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可能表现为烦躁、不愿行走等;女性患者若穿高跟鞋,嵌甲症状可能因鞋子挤压而加重。
甲沟炎
早期表现为甲周组织红、肿、热、痛,炎症可局限于一侧甲沟,也可蔓延至甲根或对侧甲沟。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化脓,脓液可积聚在甲沟内或向甲下蔓延。儿童甲沟炎患者炎症反应可能相对更明显,且因免疫力等因素,病情变化可能较快;成年女性若因美甲等导致甲周损伤引发甲沟炎,可能在指甲外观上有美甲相关改变,同时疼痛等症状影响日常手部或足部活动。
三、诊断方法
嵌甲
医生通过视诊即可初步诊断,观察甲板侧缘是否嵌入甲沟组织,同时会检查甲沟周围组织情况,如有无红肿、化脓等。一般结合患者病史,了解指甲修剪情况、穿鞋习惯等,就能明确诊断。对于儿童患者,需询问家长指甲修剪等相关情况;成年患者则要了解日常穿着及生活工作中的相关习惯。
甲沟炎
视诊观察甲周组织的红肿、化脓等表现,同时可通过血常规检查了解是否有炎症反应,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对于复杂情况或怀疑有特殊病原体感染时,可能会进行分泌物涂片或培养检查。儿童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时需注意采血等操作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成年患者在进行分泌物检查时要配合医生获取准确标本。
四、治疗原则
嵌甲
轻度嵌甲可通过保守治疗,如用温水泡脚软化指甲后,将嵌入的指甲轻轻翘起,并用棉花等隔开,防止再次嵌入。也可使用矫正器等辅助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的嵌甲,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部分或全部甲板切除术等。儿童患者保守治疗时需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成年患者手术治疗后要注意伤口护理,避免感染等并发症。
甲沟炎
早期甲沟炎可通过局部热敷、理疗等促进炎症消退,同时可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等。若已化脓,需进行切开引流。对于反复发生的慢性甲沟炎,可能需要手术处理,如拔甲术等。儿童患者局部治疗时要选择温和的药物和方法,避免刺激;成年患者在使用抗生素软膏时要注意按照医嘱使用,拔甲术后要注意休息,减少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