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的良性肿瘤,与女性性激素相关,多数无症状,部分有月经改变、腹部包块、压迫症状等,检查有妇科超声、MRI、宫腔镜等,治疗根据情况随访、药物或手术;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所致,有异常阴道流血等症状,检查有妇科超声、宫腔镜、病理检查等,治疗对小无症状息肉观察,大或有症状者手术摘除并病理检查,两者在定义病理、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多为球形实质性包块,可生长在子宫肌壁间、浆膜下或黏膜下等部位,其发生可能与女性性激素相关,比如雌激素能促进子宫肌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并影响其血管生成等。
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所致,由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可分为子宫内膜息肉、宫颈息肉等,多是由于炎症长期刺激、雌激素水平过高等因素引起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形成息肉样组织突出于宫腔或宫颈管内。
二、临床表现差异
子宫肌瘤: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月经改变,如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这是因为肌瘤影响了子宫的收缩,导致子宫内膜面积增大等;还可能出现腹部包块,当肌瘤较大时可在下腹部摸到质地较硬的包块;压迫症状也是常见表现,如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导致便秘等。不同年龄段女性表现可能有差异,育龄期女性因激素水平相对活跃,肌瘤可能生长较快且症状更明显;围绝经期女性肌瘤有萎缩倾向,症状可能相对减轻。
子宫息肉:主要症状为异常阴道流血,如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绝经后阴道流血等;宫颈息肉可能表现为接触性出血,在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阴道少量出血;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自觉症状,仅在妇科检查时被发现。一般来说,不同年龄女性都可能患子宫息肉,但育龄期女性相对更常见,因为此阶段激素变化相对频繁。
三、检查方法区别
子宫肌瘤:妇科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能清晰显示肌瘤的数目、部位、大小及肌瘤内部是否均匀等情况,超声下肌瘤表现为低回声或等回声结节;磁共振成像(MRI)对肌瘤的诊断敏感性较高,能更准确地判断肌瘤与子宫肌层的关系等;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内肌瘤的情况,尤其适用于黏膜下肌瘤的诊断。不同生活方式人群检查选择可能无太大差异,但对于有肥胖等情况的人群,MRI可能更具优势,因为超声检查受肥胖影响较大。
子宫息肉:妇科超声也可初步发现子宫息肉,经阴道超声能更清晰地看到宫腔内是否有息肉样回声;宫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息肉的金标准,不仅可以明确息肉的位置、大小、数量,还能同时进行息肉的摘除等治疗操作;病理检查是确诊子宫息肉的重要依据,将切除的息肉组织送病理检查,可明确其性质是炎性还是其他类型。不同年龄女性检查时需注意的事项类似,但对于绝经后女性,检查更要关注是否有恶性病变可能。
四、治疗原则不同
子宫肌瘤:如果肌瘤较小且无症状,通常定期随访观察,一般3-6个月复查一次超声,了解肌瘤的变化情况;对于有症状的肌瘤,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如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可缩小肌瘤体积,改善症状,但停药后肌瘤可能复发)、手术治疗(如肌瘤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手术方式的选择根据患者年龄、生育需求、肌瘤情况等综合决定)。不同年龄患者治疗选择有差异,年轻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倾向于保留子宫的肌瘤剔除术;接近绝经或已绝经的患者如果肌瘤无恶变倾向,可考虑子宫切除术等。
子宫息肉:对于较小的、无症状的宫颈息肉可暂时观察;对于较大的、有症状的息肉或子宫内膜息肉通常采取手术治疗,如宫腔镜下息肉摘除术等,术后一般需要将息肉组织送病理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治疗后的注意事项有一定共性,如术后都需要注意休息、保持外阴清洁等,但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对生育功能的影响,术后需要评估对怀孕的影响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