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是由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骨骼破坏性炎症,有血源性、创伤性、蔓延性等感染途径,病原体多样,急性表现为急骤起病的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及局部症状,慢性由急性转变而来有窦道等表现,可通过影像学、实验室检查诊断,急性需抗生素和手术治疗,慢性以手术为主、辅以药物,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感染途径:
血源性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如皮肤疖肿、扁桃体炎等,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骼,儿童由于骨骺板附近的微小终末动脉与毛细血管往往更为弯曲而成为血管襻,血液流经此处时易停滞,细菌容易沉积,所以儿童血源性骨髓炎相对多见。
创伤性感染:开放性骨折、骨科手术等导致细菌直接侵入骨骼引起感染,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皮肤破损后细菌更易入侵引发骨髓炎,因为糖尿病患者血糖高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血管、神经病变影响局部血供和感觉,使感染不易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蔓延性感染:邻近的软组织感染蔓延至骨骼,如化脓性关节炎可蔓延至骨骼引起骨髓炎。
病原体:常见的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菌,也有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菌,还有真菌等特殊病原体感染情况。
二、临床表现
急性骨髓炎:起病急骤,患者常有高热、寒战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体温可高达39℃以上,局部骨骼部位出现疼痛、红肿、皮温升高,病变部位的肢体活动受限,儿童患者可能因肢体疼痛而哭闹不安。随着病情发展,局部可形成脓肿,脓肿穿破皮肤后可形成窦道,流脓不止。
慢性骨髓炎:往往由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转变而来,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局部可见窦道反复流脓,窦道周围皮肤可出现色素沉着、瘢痕形成,骨骼可变形,长期不愈的窦道有发生癌变的可能,患者还可能出现消瘦、贫血等慢性消耗表现。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后1-2周可出现骨小梁模糊、骨质破坏等改变。
CT检查:对于早期骨髓炎、微小的骨质破坏等显示较X线更为清晰,能更好地发现骨皮质内的病变。
磁共振成像(MRI):在骨髓炎早期就能发现骨髓内的异常信号,对于判断骨髓炎的范围、有无脓肿形成等具有重要价值,敏感性高于X线和CT。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炎症指标明显升高,穿刺抽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有助于明确病原体并指导抗生素的选用。
四、治疗原则
急性骨髓炎:
抗生素治疗:早期足量联合应用抗生素,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使用。
手术治疗:一旦形成脓肿,需及时进行切开引流,清除脓液和坏死组织,防止感染进一步扩散。
慢性骨髓炎:
手术治疗:通过手术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和消灭死腔,常用的手术方法有死骨摘除术、病灶清除术、带蒂肌瓣填塞术等。对于窦道经久不愈、有癌变倾向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截肢等手术,但较为少见。
药物治疗:继续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但使用时间相对较长,同时可辅助使用一些支持治疗药物,如补充营养、纠正贫血等,以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骨髓炎多为血源性,由于儿童骨骼生长活跃,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手术操作需更加轻柔精准,选用抗生素时要考虑儿童的肝肾功能和药物不良反应,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抗生素。
成人:成人骨髓炎中创伤性和蔓延性感染相对多见,成人治疗时要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以利于骨髓炎的恢复。同时,成人对手术的耐受性相对较好,但也要注意手术风险和术后康复。
特殊人群:老年人骨髓炎患者往往合并有骨质疏松、心脑血管疾病等,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手术要更加谨慎,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妊娠期女性患骨髓炎时,要权衡抗生素和手术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