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最常见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类型,异位内膜侵犯卵巢,发病机制有种植学说和体腔上皮化生学说,临床表现有痛经、不孕、月经异常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可通过超声、MRI、血清学检查及腹腔镜检查,对育龄、青春期、绝经后女性影响不同,需综合评估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
一、定义
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异位症中最常见的类型,异位内膜主要侵犯卵巢,也被称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过去常被称为卵巢巧克力囊肿。异位的子宫内膜会在卵巢内生长,周期性出血,从而形成单个或多个囊肿,囊肿内含有暗褐色、似巧克力样糊状陈旧血性液体。
二、发病机制
(一)种植学说
经血逆流时,子宫内膜碎片可随经血通过输卵管逆流至盆腔,种植在卵巢表面及盆腔其他部位,这是目前被广泛认可的发病机制之一。例如,女性在月经期间,子宫收缩可能导致经血逆流,使得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细胞得以种植到卵巢等部位。
(二)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盆腔腹膜等由胚胎期具有高度化生潜能的体腔上皮分化而来,在反复受到经血、慢性炎症等刺激后,可被激活转化为子宫内膜样组织,进而发展为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1.痛经:多为继发性痛经且进行性加重,疼痛常于月经开始出现,持续整个经期。这是因为异位的内膜组织在卵巢内周期性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导致疼痛。例如,有些患者在月经前几天就开始出现下腹部疼痛,随着月经来潮疼痛逐渐加剧。
2.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不孕的发生率较高,可能与盆腔微环境改变、免疫功能异常、卵巢功能受损等多种因素有关。异位的内膜组织会影响输卵管的蠕动、卵巢的排卵及黄体功能等,从而影响受孕。
3.月经异常: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淋漓不尽等。这与异位内膜影响了卵巢的正常功能,导致激素分泌失衡有关。
(二)体征
妇科检查时可触及与子宫相连的囊性偏实包块,活动度差,有触痛。囊肿较大时,在下腹部可摸到肿块。
四、诊断
(一)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是诊断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用方法。超声下可见卵巢内有圆形或椭圆形的无回声区,边界清晰或不清晰,囊壁较厚且粗糙,囊内可见密集光点。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初步判断囊肿的大小、位置等情况。
2.磁共振成像(MRI):对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范围和特征,尤其对于盆腔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较高。
(二)血清学检查
CA125是一种肿瘤标志物,部分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CA125水平会升高,但一般多低于350U/mL,不过CA125水平的升高缺乏特异性,其他一些妇科疾病也可能导致其升高。
(三)腹腔镜检查
是诊断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通过腹腔镜可以直接观察盆腔内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等情况,并可以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
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一)育龄女性
育龄女性若患有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会明显影响生育功能,需及时就医评估病情,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定期复查相关指标。
(二)青春期女性
青春期女性出现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时,痛经等症状可能会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学习。由于青春期身体仍在发育,治疗时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法,尽量选择对生殖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同时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因为疾病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三)绝经后女性
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可能会逐渐萎缩,但仍需定期随访观察,因为少数情况下异位病灶可能会发生恶变等情况。
总之,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妇科疾病,通过多种检查手段可以明确诊断,不同人群患病后有不同的特点及注意事项,需综合评估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