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膜积液是鞘膜腔内液体超量形成囊肿,发病与鞘膜本身因素有关,表现为阴囊等部位囊性肿块,可通过透光试验、B超等检查,婴儿部分可自吸收,否则手术;隐睾是睾丸未正常下降,发病与内分泌、解剖等有关,表现为阴囊内无或一侧有睾丸,可通过触诊、B超等检查,治疗宜早,婴儿期部分可观察,早产儿需谨慎,成人隐睾恶变风险高应尽早手术,成人鞘膜积液较小无症状可观察,有症状则手术。
隐睾:是指睾丸未能按照正常发育过程从腰部腹膜后下降至阴囊内,包括睾丸下降不全、睾丸异位等。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内分泌因素、解剖因素等有关。内分泌方面,主要是促性腺激素缺乏影响睾丸下降;解剖因素包括睾丸引带异常、精索血管或输精管过短等。隐睾多见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男婴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一般足月男婴隐睾的发生率约为3%,早产儿约为30%。
临床表现
鞘膜积液:主要表现为阴囊或腹股沟区囊性肿块,大小不一。较小的鞘膜积液可无明显症状,当积液量较多时,患者可感到阴囊下坠、胀痛等不适。如果是交通性鞘膜积液,肿块的大小可随体位变化而改变,站立时肿块增大,平卧后肿块可缩小。例如患儿卧位时阴囊肿大,站立行走时或用手挤压时,肿块可缩小。
隐睾:主要表现为阴囊内无睾丸或仅有一侧阴囊内有睾丸。未降睾丸的位置可在腹腔内、腹股沟管内等。隐睾患者患侧阴囊往往发育不良,触摸阴囊时不能触及睾丸。另外,隐睾发生扭转时可出现阴囊部剧烈疼痛等急症表现,而且未降的睾丸发生恶变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阴囊内的睾丸,年龄越小,隐睾发生恶变的几率越高,尤其是腹腔内隐睾。
体格检查与辅助检查
鞘膜积液:
体格检查:透光试验阳性,即当用透光仪照射阴囊时,积液部位呈均匀透光的红色。可通过触诊初步判断肿块的性质,一般鞘膜积液的肿块有囊性感。
辅助检查:B超检查是常用的方法,可清晰显示鞘膜积液的范围、积液量以及睾丸、附睾等结构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和与其他阴囊内病变鉴别。
隐睾:
体格检查:可通过触诊检查阴囊内睾丸情况,对于腹股沟管内的隐睾,有时可在腹股沟管部位触摸到睾丸,而腹腔内隐睾则往往触摸不到。
辅助检查:B超检查是隐睾定位的常用方法,能够确定隐睾的位置是在腹腔内还是腹股沟管内等。对于腹腔内高位隐睾,还可采用腹腔镜检查,不仅可以明确隐睾的位置,还可以同时进行治疗。
治疗原则
鞘膜积液:
对于婴儿鞘膜积液,部分可自行吸收,可先观察等待,一般在1岁以内有自行闭合的可能。如果1岁后仍不闭合或积液量较多引起明显症状,则需要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鞘膜翻转术等手术治疗,对于成人较小的鞘膜积液且无症状者,也可先观察,如有症状则考虑手术。
隐睾:
治疗时机很重要,一般建议在出生后6-12个月内进行治疗,因为随着年龄增长,隐睾对睾丸功能的影响会逐渐加重。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如睾丸下降固定术,将未降的睾丸牵拉至阴囊内并固定。对于青春期后的隐睾,尤其是双侧隐睾,由于睾丸已发生病变,多建议行睾丸切除术。
特殊人群情况
婴幼儿鞘膜积液:婴儿期的鞘膜积液有自行吸收的可能,家长要注意观察积液量的变化以及患儿的症状。如果积液量无明显增多且患儿无不适,可定期复诊。但如果积液量逐渐增多或患儿出现哭闹等不适,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干预。
早产儿隐睾:早产儿发生隐睾的几率较高,由于其身体各系统发育不成熟,在处理隐睾时需要更加谨慎。医生会密切监测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情况,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一般会在早产儿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评估是否进行手术治疗,同时要注意早产儿可能存在的其他健康问题对手术的影响。
成人隐睾:成人隐睾由于睾丸长期处于异常位置,发生恶变的风险增加,所以对于成人隐睾,一旦发现应尽早手术治疗,即使睾丸已无功能,也建议切除,以降低恶变风险。而对于成人鞘膜积液,较小无症状的可观察,有症状的则根据情况选择手术等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