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多样症状,疼痛方面有与月经周期相关的周期性盆腔痛及非周期性盆腔深部疼痛;肠道症状包括便秘、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便血;还有性交痛及泌尿系统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等,女性出现相关类似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一、疼痛症状
1.周期性盆腔痛
多见于育龄期女性,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常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盆腔疼痛。研究表明,约80%的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会出现周期性盆腔痛,疼痛部位多位于下腹部、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部、肛门区等。例如,在月经来潮前1-2天开始出现疼痛,月经第1天达到高峰,月经结束后疼痛逐渐缓解,但下次月经时又会复发。
对于有生育史的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和生育次数增加,这种周期性盆腔痛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部分女性可能会因为盆腔解剖结构的改变等因素,疼痛程度和发作规律有所变化。而年轻女性由于生殖系统处于活跃状态,可能疼痛相对更为明显。
2.非周期性疼痛
除了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疼痛外,还可能出现非周期性的盆腔深部疼痛,疼痛可在月经间期持续存在,且呈进行性加重趋势。这种疼痛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导致患者出现乏力、情绪低落等情况。对于长期受非周期性疼痛困扰的女性,心理状态也会受到影响,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进一步加重身体的不适感受。
二、肠道症状
1.排便异常
便秘: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可能会压迫直肠,导致直肠狭窄或蠕动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便秘。有研究显示,约30%-50%的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会出现便秘症状。患者可能会感到排便困难,大便干结,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次数可能少于3次。对于老年女性合并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时,本身肠道功能就可能相对较弱,便秘症状可能会更加明显,且长期便秘可能会引发痔疮、肛裂等其他肛肠疾病。
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刺激直肠黏膜,也可能导致肠道蠕动紊乱,出现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的情况。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每天排便次数超过3次,大便性状稀薄,严重时可能会出现水样便。在月经期间,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这种肠道蠕动紊乱可能会更加明显,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的症状可能会加重。
2.便血
异位的子宫内膜病灶在月经周期时会发生出血,血液可能会随着排便排出体外,导致便血。便血的颜色可呈鲜红色或暗红色,出血量一般较少,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较大量的便血。长期便血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对于贫血风险较高的人群,如孕妇合并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出现便血时,需要更加密切关注贫血情况,因为孕妇本身对贫血的耐受性较差,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三、其他症状
1.性交痛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累及直肠子宫陷凹或子宫骶骨韧带时,在性交过程中,由于子宫的收缩和移动,会刺激病灶,引起性交痛。这种疼痛多发生在深部性交时,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会因为性交痛而对性生活产生恐惧、排斥心理,影响夫妻关系。对于年轻未育女性,性交痛可能会对其生育计划产生一定影响,因为恐惧性生活可能会导致受孕机会减少。
2.泌尿系统症状
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侵犯膀胱时,可能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类似于膀胱炎的表现。但与普通膀胱炎不同的是,这些症状常与月经周期相关。在月经期间,由于盆腔充血等因素,泌尿系统症状可能会加重。对于合并泌尿系统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详细检查以排除泌尿系统本身的病变,同时结合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情况进行综合治疗,如果误诊为普通膀胱炎进行治疗,可能会延误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
总之,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多样,不同患者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但以上症状较为常见。如果女性出现上述相关症状且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如盆腔磁共振成像等)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