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石膏固定有固定初期、期间、饮食康复及复诊拆除等注意事项。固定初期要注意体位制动与末梢血运观察;固定期间需保持石膏清洁干燥、避免患肢过度活动;饮食要营养均衡,康复锻炼循序渐进;要按时复诊,拆除石膏后逐步恢复功能。
观察末梢血运:固定后要密切观察患肢远端的血运情况,包括皮肤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等。正常皮肤颜色红润,温度与对侧相近,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小于2秒,动脉搏动有力。若发现患肢皮肤苍白、温度降低、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可能存在石膏过紧影响血运的情况,需及时就医调整石膏。对于儿童患者,因其皮肤较薄嫩,末梢血运观察更要频繁细致,每1-2小时观察一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固定期间注意事项
保持石膏清洁干燥:要注意石膏的清洁,避免沾水,防止石膏软化变形失去固定作用。如果不小心弄湿石膏,可用干净毛巾轻轻吸干水分,同时避免石膏受到外力碰撞、挤压,防止石膏出现凹陷等情况,影响固定效果。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如老年人,可使用防水罩保护石膏,防止日常生活中液体溅湿。
避免患肢过度活动:患者需严格遵医嘱限制患肢活动,避免骨折部位发生移位。在卧床时可通过在床上进行肌肉等长收缩练习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但要注意避免引起骨折部位的异常活动。例如,胫腓骨骨折患者可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加强看护,防止其因活泼好动导致患肢过度活动,可通过讲故事、播放安静的动画片等方式转移患儿注意力,减少不必要的肢体活动。
饮食与康复指导注意事项
饮食调理:骨折患者在石膏固定期间要注意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应多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奶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蛋白质有助于骨折修复,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维生素有利于骨骼代谢。例如,每天可饮用300-500毫升牛奶补充钙,多吃鸡蛋、豆制品等补充蛋白质。对于老年人和儿童患者,更要注重饮食的营养搭配,老年人可能存在消化功能减退,可适当将食物做得软烂易消化;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充足营养支持骨折愈合和身体发育。
康复锻炼配合: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康复锻炼,早期以非负重的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为主,随着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负重程度。例如,胫腓骨骨折在石膏固定2-3周后,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活动,每次活动10-15次,每天3-4次,以促进关节活动度恢复和血液循环。但要注意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锻炼导致骨折部位损伤加重。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锻炼的强度和进度要有所调整,儿童的康复锻炼要在家长和医生的密切监护下进行,确保锻炼安全有效。
复诊与拆除石膏注意事项
按时复诊:患者要按照医生安排的时间按时复诊,一般在石膏固定后1-2周进行首次复诊,之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定期复诊,通常每4-6周复查一次X线,以了解骨折愈合进度。通过X线检查可以观察骨折断端的对位对线情况、骨痂生长情况等,医生会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或康复锻炼计划。对于儿童患者,由于骨折愈合相对较快,复诊频率可能会相对高一些,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拆除石膏准备: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时可拆除石膏,拆除石膏前医生会再次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拆除石膏后,患肢可能会出现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情况,需要继续进行康复锻炼来恢复患肢功能。拆除石膏后初期,患肢要避免突然承受较大重量或进行剧烈活动,可先从轻度的活动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强度。例如,拆除石膏后1-2周内,可先在室内缓慢行走,活动量逐渐增加,同时继续进行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的锻炼,如进行膝关节的屈伸、踝关节的旋转等活动,逐步恢复患肢的正常功能。对于老年患者,拆除石膏后康复锻炼更要缓慢进行,注意安全,防止摔倒等意外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