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多由细菌感染且女性易患,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靠尿常规等诊断,用抗生素等治疗;前列腺炎分多种类型,急性有高热寒战等,慢性有相应不同表现,靠直肠指诊等诊断,有不同治疗原则。二者共同注意生活方式中饮水、卫生、避免久坐,特殊人群如女性、男性、儿童各有需注意之处。
膀胱炎是膀胱黏膜发生的炎症,可分为急性膀胱炎和慢性膀胱炎。急性膀胱炎多由大肠埃希菌等细菌感染引起,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较男性更易患膀胱炎;慢性膀胱炎可由急性膀胱炎迁延不愈、泌尿系统结石等原因导致。
症状表现
急性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严重时可出现血尿,患者排尿时尿道有灼热感,耻骨上膀胱区可有不适。慢性膀胱炎则表现为长期反复的尿频、尿急,症状相对急性膀胱炎较轻,但病情易反复。
诊断方法
医生会通过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增多;尿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种类。对于一些复杂情况,可能还会进行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以排除泌尿系统结石等其他病因。
治疗原则
急性膀胱炎一般采用抗生素治疗,根据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同时,患者要注意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道的作用。慢性膀胱炎除了使用抗生素外,还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处理泌尿系统结石等。
前列腺炎
定义与分类
前列腺炎是指前列腺遭受细菌、非细菌等因素影响而发生的炎症,可分为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和无症状性前列腺炎。
症状表现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起病急,可出现高热、寒战,伴有尿频、尿急、尿痛,会阴部及耻骨上区域有疼痛不适。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后常有白色分泌物自尿道流出,即尿后滴白,还可出现会阴部、下腹等部位的疼痛。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骨盆区域疼痛,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可伴有排尿异常和性功能障碍等。无症状性前列腺炎则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在前列腺检查时发现异常。
诊断方法
医生会通过直肠指诊,了解前列腺的大小、质地、有无结节等;尿常规和前列腺液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前列腺液中白细胞增多、细菌培养阳性等有助于诊断。对于慢性前列腺炎,还可能进行前列腺超声等检查。
治疗原则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主要是应用抗生素治疗,选用能穿透前列腺包膜的抗生素。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需要较长疗程的抗生素治疗,同时可配合物理治疗等。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则采用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以缓解疼痛和改善排尿症状。无症状性前列腺炎一般无需治疗,但需定期随访观察。
膀胱炎和前列腺炎的共同注意事项
生活方式方面
饮水:无论是膀胱炎还是前列腺炎患者,都应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ml左右,这样可以增加尿液生成,起到冲洗尿路的作用,减少细菌在尿路的停留时间。对于女性膀胱炎患者,由于女性尿道短,更要注意多饮水来预防膀胱炎复发。
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男性要经常清洗包皮和阴茎头,女性要注意经期、性生活前后的外阴清洁。性生活后尽快排尿,也有助于减少膀胱炎和前列腺炎的发生风险。
避免久坐:长时间久坐会导致会阴部血液循环不畅,增加前列腺炎的发病风险,同时也不利于膀胱炎患者的康复。建议每隔1-2小时起身活动一下。
特殊人群考虑
女性: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更容易患上膀胱炎,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会阴部卫生,月经期间要及时更换卫生巾。妊娠期女性若患上膀胱炎,用药需要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
男性:中老年男性是前列腺炎的高发人群,要定期进行前列腺相关检查,如直肠指诊、前列腺超声等。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性生活和手淫,以免诱发前列腺炎。
儿童:儿童膀胱炎相对较少见,若儿童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要及时就医,排查是否为膀胱炎等疾病。儿童前列腺炎极为罕见,若有相关异常表现,需谨慎诊断和处理,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不恰当的检查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