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手腕骨折后先停止活动并临时固定、抬高患肢,然后就医检查,根据情况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进行,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及有基础病史者各有注意事项。
一、初步评估与诊断
1.现场处理:当发生掰手腕骨折后,首先要停止掰手腕活动,避免骨折部位进一步损伤。应尽快用夹板或硬纸板等临时固定骨折部位,固定范围应超过骨折部位的上下关节,固定要松紧适度,以起到稳定骨折端的作用。同时,将受伤肢体抬高,高于心脏水平,有助于减轻肿胀。
2.就医检查:及时前往医院进行X线检查,这是诊断骨折的常用方法,可以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如裂纹骨折、横形骨折、斜形骨折等)以及骨折端的移位情况等。对于一些复杂情况,可能还需要进行CT检查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更全面地了解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等情况。
二、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适应证:如果骨折没有明显移位或经过复位后位置良好,可采用保守治疗。例如,一些裂纹骨折或轻度移位的骨折。
具体措施:通常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4-6周,具体时间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而定。在固定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肿胀、血液循环及感觉运动情况。定期复查X线,了解骨折愈合进度。同时,可以配合使用一些消肿止痛的药物辅助治疗,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当骨折移位明显,通过保守治疗无法达到良好的复位效果,或者骨折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等情况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具体措施: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通过手术将骨折端准确复位后,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固定骨折部位。术后同样需要进行固定和康复治疗,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固定期间):在骨折固定后早期,可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即肌肉在不产生关节活动的情况下进行收缩舒张练习,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有助于骨折端的稳定。例如,手部骨折时可进行手指的屈伸等长收缩练习。
2.中期康复(拆除固定后):当骨折达到一定的临床愈合标准后,拆除外固定装置,开始进行主动的关节活动度训练,逐步增加骨折部位上下关节的活动范围。同时,可以配合轻柔的物理治疗,如热敷、红外线照射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消除肿胀,进一步恢复关节功能。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负重训练,但要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和范围。
3.后期康复(骨折完全愈合后):骨折完全愈合后,要加强患肢的力量训练和功能恢复训练,通过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运动,如抓握训练、力量锻炼等,恢复患肢的正常功能。可以逐步恢复日常活动和工作,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和再次受伤。
四、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掰手腕骨折后,由于儿童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固定的稳定性,因为儿童可能不太配合治疗,固定不牢容易导致骨折再移位。同时,康复训练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训练影响骨骼发育。
2.老年人:老年人掰手腕骨折后,往往合并有骨质疏松等情况,骨折愈合相对较慢。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抗骨质疏松治疗,同时在康复过程中要缓慢进行,防止在康复训练中发生再次骨折等情况。另外,老年人血液循环相对较差,要密切观察患肢肿胀及血液循环情况,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3.女性:女性在掰手腕骨折治疗及康复过程中,要注意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治疗方案。在固定期间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康复训练时要注意动作的轻柔,避免因力量不足或动作不当影响康复效果。同时,要注意营养的补充,尤其是钙、维生素D等的摄入,有助于骨折愈合。
4.有基础病史者:如果患者本身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掰手腕骨折后要注意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骨折愈合,同时要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如果有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治疗措施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等。